请登录
四川成人和教育管理有限公司 - 笔记串讲 - 经管类 - 0024普通逻辑(选修) - 浏览文章

00042自考普通逻辑笔记小抄2

2016/5/26 9:24:460人浏览0评论

第二章:概念

1、概念史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2、概念的形成过程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的过程,一般是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方法完成的,最重要的是抽象。

3、概念的作用:是思维的起点,是人们进行判断和推理的基本要素,是思维形式的最基本单位,由概念组成判断,由判断组成推理,没有概念,就无法进行思维活动。借助概念,人们可以从本质上把同类对象联系起来,把不同类对象区分开来。

4、概念作为思维的最基本单位,它的语言表达形式是语词,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意思内容。

5、概念与语词的区别1、概念是思维形式,语词是语言形式,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语词并不是事物的反映形式,只用来表达概念,2、任何概念都必须借助于语词来表达,但不是所有语词都能表达概念,3、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4、同一语词在不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6、任何反映对象及其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概念都有两个逻辑特征:内涵和外延。

7、概念的内涵: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通常也叫概念的含义。

8、概念的外延: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通常称为概念的适用对象。

9、概念内涵外延的灵活性指在不同的条件下,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概念的含义和适用对象是可以变化的。

10、任何概念都是确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11、概念的种类1、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2、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3、正概念和负概念。

12、单独概念:是反映独一无二的对象的概念。

13、普遍概念:是反映一个以上对象的概念。

14、集合概念:反映集合体的概念。

15、非集合概念: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

16、正概念: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

17、负概念:反映对象不具有某中属性的概念。

18、概念间的关系:1、同一关系,2、真包含关系,3、真包含于关系,4、交叉关系,5、全异关系(可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19、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反变关系:外延越大、内涵越小,外延越小、内涵越多,内涵越少、外延越大,内涵越多、外延越小。这种反变关系只适用于种属关系(真包含于关系)和属种关系(真包含关系)。

20、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以缩小概念的外延来明确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限制是由属概念过渡到种概念。限制概念适用于把一般性概念具体化,使概念更加明确,限制的极限是单独概念。


关键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