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学起源于德国等欧洲国家,并在前苏联得到发展和完善.
经济周期的种类:1长周期,也称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50-60年,科技进步和革新
2中长周期,也称为库兹涅茨周期,17-20年
3主周期,也称朱格拉周期,10年左右,朱格拉周期的产生是由于
失业,物价随设备投资的波动而发生变化
4.短周期,也称基钦周期,约40个月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
1.经济危机周期爆发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一方面,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为资本主义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即生产与消费或生产与市场的矛盾,它是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2.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由若干阶段组成: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3.更新固定资本是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非周期性因素的种类:长期因素;季节性因素;偶发性因素
凯恩斯以前的主要商业波动理论:
1.太阳黑子理论 杰文斯
2.消费不足论 早起,西斯蒙和马尔萨斯,近代,霍布森
3.纯货币理论 霍特里
4.投资过度理论 哈耶克
5.创新论 熊彼特
凯恩斯的三个基本心理因素: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C=f(Y) C表示消费支出,Y表示国民收入,dC/dY表示消费倾向
2.资本边际消费递减规律
3.流动性偏好规律
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以及流动性偏好规律对经济周期的产生都会发生作用,但是经济周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产生的投资波动.
决定萧条的持久期的因素:资本边际效率,剩余存货的存储成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些经济周期理论:
1.货币周期理论 卢卡斯
2.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巴罗,普瑞斯科特,,坎贝尔,金,普洛塞
3.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 曼丘,萨墨斯,菲利普斯,斯蒂格利茨
4.政治周期理论
SNA体系的主要总量指标:国民收入(NI),国民生产净值(NNP),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生产总值(GNP),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GDP
GDP的概念理解
GDP是一定时期(通常一年)在一国领土范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2.GDP核算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或社会总产品的增加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
3.GDP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4.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5.GDP是一国范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一个地域概念
常住居民是指:居住在本国的公民;暂居外国的本国公民;长期居住在本国但未加入本国国籍的居民
GDP与GNP的异同
联系:作用相同;价值构成相同
区别:GDP计算采用的是”国土原则”;GNP计算采用的是”国民原则”
GDP的核算方法:支出法GDP=C+I+G+(X-M);收入法;部门法,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支出法为基本方法
GDP结构与宏观经济行情的关系
1.从生产角度看,用生产法进行GDP的结构分析就是通过各个产业增加值相加得出GDP结构,进而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
2.从生产角度看,用支出法进行GDP的结构分析就是从支出角度观察GDP的使用方向,由此得出的GDP结构能够反映这个国家的支出结构,也就是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及其具体构成项目在总需求中所占的份额
3.从地域角度看,GDP能够反映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这对于了解一个国家的产业分布状况,地区需求分布状况,制定正确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GDP时要注意的问题
1.劳务的作用
2.在GDP的各个项目中有重复计算因而夸大了GDP的数额
3.考虑到战后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的影响,在分析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时,宜用实际GDP的指标
4.季度的实际GDP更能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情况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