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简述名家文化的主要内容名家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后期的墨家学派及庄子的某些理论,与这个学派也有密切关系。邓析当年专门帮人诉讼,“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狡辩术取胜,到公孙龙、惠施则有所谓“离坚白”、“合同异”之争,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即“名”与“实”)的关系问题,有很强烈的思辩色彩。这一派的学说也是随着战国的结束而消失了,随着近代西方哲学的输入,人们才重新认识到它的价值。
34.南方经济的高涨:在南方的长江中下游流域,中唐以后水稻农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人们大兴水利,促进了稻作农业向集约化方向扩展;曲辕犁也被广泛使用于水田了;插秧技术得到推广,早熟的品种被引到那里:这一切促使着稻米产量大幅度提高。南方的稻米对减轻全社会生存压力有重要意义,也是唐宋时期国脉所系。粮食产量提高了,丘陵旱地也被开垦出来了,有更多的土地用来种植经济作物。茶叶在唐代就成为包括一般平民百姓在内全社会的日常消费。在全国贩运茶叶是有利可图的事业。茶树、桑树、漆树、竹子广泛栽植。经济作物的发展即手工业在南方有长足的发展。陶瓷制造业唐代前期中心在北方,以后逐渐南移,到宋代,景德镇已经变为天下瓷都。而陶瓷制品也在唐宋之际成为百姓一般性日用品。此外像盐业,矿冶业,南方都有长足进展
40.清代学风变化的原因:1.文字狱是使知识分子走向纯而又纯的学术研究的重要原因。2.清代学风的变化还有着学术史本身方面的原因。从宋儒那里就有“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分歧。在成贤成圣的方式上,有的儒家如朱熹特别强调多学多思,另一派如陆象山,就强调多读书致知对发明心性没有好处甚至有害。后一派的意见在明朝王学兴盛的时代,是占了上风的;但明朝灭亡,教训了人们不能只是空谈性理,还应该博学以致用。正是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考据之学渐渐兴旺起来。学者们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了大量的考正、校勘、辑佚、辨伪和注解工作,整理了一大批文献。因为这样的工作在清乾隆、嘉庆年间特别兴盛,所以称之为乾嘉学派。这一时期的学术成就,对后代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是有很大帮助的。
37.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在元朝,辽、金治下的臣民被通通视为汉人,久之他们之间原有的区别消失了。部分进入中原的蒙古人逐渐变成农业居民,在元朝中原统治崩溃后,改用汉姓,也融合在这北方新形成的汉族之中了。今天的北方人大多是元朝新融合成的汉族后裔。同元朝征服者一起进入中原的色目人,经过长期与内地其他各族人民的杂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的相互学习,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即回族。这表现出元代民族融合不同以往的特色。
一、中国古代教育是人文教育吗?
是。商朝时教育内容以“礼、乐、射、御”四艺为主,周代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主,通过学习这些科目,其目的不仅是传授一些知识和技术,而主要是在于使学生懂得“明君臣之义”、“明长幼之序”、并且以“礼”、“乐”陶冶思想情操。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中国统治了两千多年,他提倡的“文、行、忠、信”四教和“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突出体现了人文教育的特点。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基本上一致“独尊儒术”,以陪养“儒士”为目标,“四书”“五经”被视为经典,仍延续了人文教育传统,所以说,中国古代的教育基本上都是人文教育,而不是科学技术教育。
在西方,从古希腊和古罗马开始,直到19世纪中叶,一直突出了人文教育思想,他们教体操,重视发展健美的体格和柔美的动作;他们教演说技巧和雄辩术,也教哲学和政治学。同时非常重视文学和艺术教育。学生必须学习音乐、唱歌和朗诵诗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很重视艺术教育和道德教育。他们反对教育中的狭隘的实用主义,认为只知道寻找效用和功利的人,是在品格上有残疾的人。学生必须学习绘画和音乐等艺术知识,才能发展品格,使人生完美。
从中世纪到19世纪中叶,西方的教育一直是人文教育。其中在人文教育方面最有成就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倡导者歌颂世俗,蔑视天堂,宣扬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尊严,要求发展人的个性,包括反对禁欲主义。提倡个性解放。在教育方面他们提出以发展人格、个性为主要任务,培养身心健康、知识广博、多才多艺的新人。意大利最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是维多里诺,他要求教师以爱的情感去教育学生。他自己也因而被称为“仁爱之父”。德国最重要的人文主义教育家拉伯雷,提出了德、智、体、美、劳教育全面发展的思想,强调整个教育过程都应当富有美感。
到了19世纪中叶,英国教育发生了大变化,为了适应工业革命需要,开始重视科学技术教育,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削弱了人文教育。也是在19世纪中叶,美国的高等教育也开始由古典、文科为主转向实用技术训练和专业教育,并创办了专门的工学院和理工学院。英美高等教育的这种变化,对世界教育产生了广泛而重大的影响。我国自恢复高考,特别是八十代末,各大学也已大量转向实用主义教育,削弱甚至取消人文教育的倾向极为盛行。北大不如清华。
二、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答: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主要区别在于,大乘佛教强调普渡众生,认为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一切修行应以自利、利他并重,是“菩萨”之道;小乘佛教则是指坚持“四访”等原有教义、重于自我解脱的教派。
三.佛教在另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哪几个主要阶段?答: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主要阶段,即:东汉魏晋时期的初传阶段;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阶段;隋唐时期的繁荣阶段;宋元明清时期的衰落阶段;近代以来的革新阶段。
四.中国佛教的“输入——吸收——输出”的文化流动,说明了什么?答:中国佛教的“输入——吸收——输出”的文化流动,有力地显示出中国文化系统的充分开放性、鲜明主体性以及以我为主、善于消化的强劲生命力,同时也生动地显示出文化交流的双向互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