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登录
四川成人和教育管理有限公司 - 笔记串讲 - 文学类 - 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 浏览文章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自考必备)5

2016/5/26 17:19:510人浏览0评论

二、简答题。

1、北宋初期的复古思潮在文坛并未成为主流

复古守正以求出新,是宋初文学发展的一种趋势。柳开是北宋复古革新思潮中最初觉醒的儒者代表,既显示了“文”“道”之间与生俱来的联系,同时也预示了两者本质上的某些对立和最终的必然分裂。田锡更具文人气质,代表了五代文气习染较深的文学之士对改革文风的自觉。穆修则在搜求校刻韩、柳文集方面功不可没。但复古思潮在北宋初期并未成为主流,仅处于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少数几个作家先驱自觉的阶段。

2、宋初“三体诗”(白体、西昆体、晚唐体)

白居易体  宋初诗坛最早流行应答酬唱、浅切以晓的“白乐天体”,代表人物有徐铉、李昉及他们的后起之秀王禹偁。李昉等宋初白体诗人倡导学习的是乐天后期的唱和诗。晚唐体  白乐天体之后真宗时盛行晚唐体,他们尊崇的对象是贾岛、姚合,多写山野闲逸情趣,诗意偏狭,以锤炼字句为能。

晚唐体诗派特点:(1)题材狭窄,现实性差。(多写身边景与琐事);(2)艺术上注重构思的精巧,写得清新秀雅(细碎小巧)。晚唐体有寇准、林逋、魏野、潘阆等人。林逋隐居西湖孤山,以梅、鹤为伴,称梅妻鹤子,以咏梅诗著称,传世佳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

3、王禹偁在文论上的贡献?

于传道外,提出明心,于有言外,提出有文,这是他在理论上的贡献,所谓明心,是指自己的内心世界臻于高尚,是指立身无愧,以文明心和传道,实质上是要求文道路合一和文行合一,并偏重在文的方面。

4、杨亿的《南朝》诗的借古讽今之意

《南朝》是咏史诗。写法上仿效李商隐的同题之作,铺陈南朝三百年间帝王荒淫亡国的史实,特点是(1)借古讽今(2)精于用典(3)音节流畅(4)辞采华丽。很能体现西昆体“取材博瞻,炼词精整”的特色。作者写这首诗,是要劝告人们不要忘记荒淫亡国的史实,劝告君主不要重蹈覆辙走南朝的亡国之路。暗含有借古讽今之意。

5、西昆体的创作特色与《西昆酬唱集》

《西昆酬唱集》是杨亿、刘筠等人彼此唱和,互相切磋的结集本,是西昆体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诗歌流派的重要标志。西昆体的创作特色是学李商隐的近体律诗,讲究声律文采,修辞重用典。其长处是文辞密丽,气象典雅,扫五代之衰飒,创造纯宋人之诗歌;短处是太雕琢而无自然态度,太堆砌而少意味。

6、欧阳修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领袖地位的表现?

答:是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欧阳修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说不上是一流大家,但作为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对当时及后代的影响却不容低估,除了经自己杰出的散文创作影响文坛外,欧阳修又在知贡举时,利用政治手段,极力排抑险恶奇涩的太学体,选拔文章晓畅的二苏,曾巩等英才,不但后继有人,而且更加发扬光大,避免了重蹈中唐古文运动后继乏人的覆辙。提出了创作主张,开一代文风,指出文学创作应其易如有可法,其言易明而知行,以建立流畅自然科易婉约的风格为基本目标,由此开创了一代文风,扭转了古文复兴之后脱离社会现实的倾向,确立了散体文的正宗地位,杰出的创作实践,在欧阳修的文学创作中,散文取得的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他撰写了大量平易生动的古文,成为人们学习的典范,欧阳修作诗具有散文化倾向,好议论。变情韵为重气格,开创了宋诗处具面目而有别于诗的时代。

7、欧阳修诗的散文倾向,及其《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其一的风格特色

⑴欧阳修诗歌创作的散文化倾向主要表现为:用古文的章法写诗,讲究转折顿挫、虚实正反;句子彻底散行,长短句杂出,少用偶句,故意似对非对,造成散文调而非诗调;其次是诗中常用语助词或散文式的介词;再者,其诗不仅用于议论时政、评说历史、陈情述雅等,还用于歌咏和表现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事物,开创了取材广泛、命意新颖、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一代诗风。⑵《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其一的风格特色:用类于散文的语句,写王昭君流落荒漠的悲伤,以反衬“汉宫”不知边塞之苦,具有以汉喻宋的现实意义。其间叙事、抒情、议论杂出,笔势极为矫健,主气格而贱丽藻。由于多以古文的句法、气势入诗,故可称古文诗体,是宋诗中最富权威的一体。


关键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