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公共产品理论
1、重要名词:
(1)公共物品:使用权不具有排他性的物品。
非排他性:指一种物品被提供或生产出来后,想要阻止人们消费该物品是不可能做到的;或者即使做到,也太昂贵以至不现实。
非竞争性:指一种物品被提供或生产出来后,一个人对他的使用或消费并不减少、妨碍其他人对该物品的使用或消费。
边际成本:为了增加1单位的产出所需付出的额外成本。
(2)搭便车:亦称“免费搭车”,就是指人们使用或者消费了公共产品,但是没有支付公共产品的生产成本。换言之,就是人们在公共产品的使用上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需求曲线:对应每一价格水平,人们愿意购买的产品数量的曲线。
(3)边际收益:指的是销售量增加1个单位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变化,这一变化可正可负。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边际收益等于价格,在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边际收益低于价格。
(4)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为了得到某种产品所愿意付出的价格与他实际付出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5)无谓损失:既没有被生产者得到、也没有被消费者得到,更没有被政府或任何一个社会群体得到的社会福利净损失,在经济学中被称为“无谓损失”。
(6)需求弹性:“需求弹性价格”亦称“需求弹性”,它衡量一种产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变动的大小。换句话说,它衡量的是当一种产品的价格变动1个百分点时,该产品的需求量变动多少个百分点。
(7)效用:是指人们从某件产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
(8)机会成本:就是为了得到该事物而不得不放弃的东西。
2、公共产品
(1)纯粹的公共产品特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
(2)理解公共产品与非公共产品的识别
四种分类:
(1)纯公共产品:公有公用,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如国防。
(2)纯私人产品,私有私用,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
(3)公共资源: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如拥挤的海滩、公路。
(4)准公共产品: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如电影院、不拥挤的列车等。
3、解决搭便车的方案:
林达尔试图解决免费搭车的问题,关键在于规避道德风险。通过为公共产品的每个使用者设定不同的消费价格来模拟市场。使用者遵守规则,即没有道德风险,就可行;但是如果使用者不遵守,则无法实现。
4、政府提供的私人产品的两种情况:
(1)某些私人产品即使由政府提供,也不会造成太大的无谓损失;
(2)政府为了实现社会公平,采取统一提供某些私人产品的方法。即给所有人提供同样数量的产品。
5、免费供应与无谓损失:
(1)免费提供不会造成太大损失的私人产品(2)免费提供会造成很多损失的私人产品
(3)无谓损失大小的决定因素——需求弹性。
6、需求的价格弹性,也称需求弹性,是衡量一种产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大小。
7、必需品与奢侈品在需求弹性方面的区别:
(1)生活必需品,如食盐等,它们的需求弹性一般较小,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较迟钝。它的需求曲线就比较陡峭,表示价格的变动只能引起需求量的一点变化;
(2)奢侈品需求弹性较大,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较敏感。它的需求曲线较平坦,表示价格的一点变动就会引起需求量的显著变化。
8、免费供应与社会公平:政府为了使人们能够公平地消费某种私人产品而代替私人部门进行生产与分配行为。
9、庇古均衡
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了资源在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之间进行最优配置的问题。
庇古的基数效用论认为,每个人都可以从公共产品的使用或消费中得到一定的满足,这是正效用;如果让他为公共产品的生产而纳税,那就是负效用。
对于每个人来说,当公共产品带来的边际效用等于纳税产生的边际负效用时,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就实现了;并且在这一均衡状态下,个人预算内所有的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都达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
10、效用,指人们从某件产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
机会成本,就是为了得到该食物而不得不放弃的东西。
11、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定价原则的区别与共同之处:
私人产品的有效定价原则,每个消费这都面临同样的价格,这一价格水平等于边际成本,即PA=PB=P=MC
公共产品的有限定价原则,每个消费者面临相同的产量和不同的价格,公共产品的总价格等于生产边际成本,也等于每个消费者支付价格的总和,即PA+PB=P=MC。
两者相同之处:都符合“价格等于边际成本(P=MC)”的原则。
不同之处:公共产品的总价格是所有单个消费者支付价格之和;私人产品的价格对于任何消费者来说都一样。
12、林达尔均衡的核心问题:是双方讨价还价过程中的偏好显示问题。
“虚假的均衡”:1、对于公共产品,如果无论付费与否,他都能得到数量相同的产品,因此他可以拒绝支付任何费用,每个人都发出虚假信号,致使所产生的公共产品供给均衡水平远远低于社会最优水平;2、如果不论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是高是低,其支付价格都不受影响,人们就会夸大自己的需求,导致公共产品的供给过度,供给水平远远高于社会最优水平。
13、混合品,是既有公共产品性质,又有私人产品性质的产品。如教育、保健等。
14、外部性及其纠正
正外部性,对他人的影响是有利的。
负外部性,对他人的影响是不利的。
社会成本,是一项行动的个人成本与该行动对社会的额外成本之和。
15外部性私人部门解决方法有:
(1)通过谈判协商来实现帕累托效率;(2)将外部性予以内部化;(3)社会规范与道德约束。
科斯定理:只要交易成本为零,那么无论产权如何界定,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
通俗的讲,就是如果人们可以就资源问题自由协商,且无需任何成本,市场机制本身就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
交易成本,是有关各方在展开协商、遵守协议过程中发生的成本。
16、科斯定理的前提条件—交易成本为零。
这个往往不成立,很多时候交易成本极其高昂,再者,根据他的理论,最初的权利分配对效率并无影响,但是它对不同主题之间的福利分配却是有影响的,而社会公平同样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
17、外部性公共部门解决方法有:
(1)政府规制(2)基于市场的政策或手段。
18、政府规制与外部性问题的关系:
(1)从规范性分析的角度看,政府规制应该为了实现公共利益。政府规制是为了解决市场失灵或外部性问题,纠正资源的错误配置,提高社会总体福利水平。
(2)从实证性分析的角度看,政府规制未必总是代表了公共利益。事实上,政府规制有时只是代表了某一利益集团的特殊利益。
政府规制,也称政府管制,表现为政府为了控制企业的价格、销售和生产决策而直接采取的各种行动。
寻租:通过政治程序获取某种特权,从而摄取资源的再分配行为。
19、政府规制的必要性:比如,颁布关于有毒化学物的具体管制办法,森林保护、海洋保护等。
需要强调的是:1、政府规制是否有效,应该由成本收益分析来做判断;2、政府规制应当符合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