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外汇与汇率、汇率制度及人民币汇率制度
1.外汇是国际汇兑的简称。对外汇概念的理解有两个层次,即动态的外汇和静态的外汇。动态的外汇,是指把一国货币兑换成为另一国货币,用以清偿国际间债务的金融活动。而静态的外汇,实际可以理解成由于动态的外汇而形成的相关的金融凭证,或称金融资产。国际债务清偿的全过程,可分为清偿过程中和清偿后的结果两个阶段。静态的外汇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广义的外汇和狭义的外汇两个范畴。广义的外汇是对国际间债务清偿全过程中所形成的金融资产的统称,具体可分为以外币表示的支付凭证、信用凭证和外国货币现钞。而狭义的外汇则仅仅指国际间债务清偿过程中的凭证,即以外币表示的支付凭证。
2.外汇的构成要素:
(1).国际性
(2).可况换性
(3).以真实的交易为基础
3.从形式上看,汇率是两种货币的比率、比价,是以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汇率的实质含义,是指汇率所反映的经济内容。根据外汇市场层次的不同,其所反映的内容也有所差异。在外汇零售市场,汇率是指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而银行间外汇市场,汇率是指用报价货币表示的基础货币的价格。
4.名义汇率,又称市场汇率。是一种货币相对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反映的是两种货币之间供给和需求的市场均衡状况。影响名义汇率变动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包括两国的相对物价水平、相对利率水平和贸易平衡情况。
5.实际汇率,又称实际有效汇率或有效汇率,是相对于名义汇率而言的,是用特定标准,通常是用反映两国价格水平的通货膨胀率(消费者价格指数、批发价格指数等)、国际贸易比重值等参数,对名义汇率进行调整后的汇率。
6.汇率的标价方法,是对两种货币在建立比价关系过程中所处位置的约定。即,在建立比价关系的两种货币之间,究竟是哪种货币,或者说究竟是本币还是外币处在基础货币(也可称标准货币)的位置,哪种货币处在报价倾向的位置上。基础货币,是指在汇率比价中以1或100等整数形态出现的货币,而报价货币,则是以汇率比价中表示基础货币价格的货币。
7.外汇零售市场的标价方法包括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1).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整数单位(如1或100等)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若干数量的本国货币的汇率标价方法。
(2).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1或100等)作为标准,折算为若干数量的外国货币。
英国的外汇市场一直采用间接标价法,美国则是从1978年9月起,除了对英镑(包括欧元)继续采用直接标价法外,对其他货币改为采用间接 标价法。我国银行采用的是直接标价法。
8.外汇批发市场(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标价方法包括欧式标价法和美式标价法。
(1).当基础货币为欧元、英镑、爱尔兰镑、澳元和新西兰元,报价货币为其他任意一种货币时,这个报价被称为欧式(或间接)标价法。
(2).当基础货币是美元,而报价货币是除了上述5种货币之外的其他货币时,这种报价被称为美式(或直接)标价法。
上述6种货币之间进行交易时,它们之间的关系的确定,已经形成了如下国际惯例:欧元与其他货币交易时,欧元为基础货币;英镑与除欧元之外的货币交易时,英镑为基础货币,而英镑与欧元交易时,欧元为基础货币;美元与欧元、英镑、爱尔兰镑、澳无和新西兰元交易时,这些货币为基础货币,美元为报价货币。
9.买入汇率与卖出汇率是外汇交易中所使用的汇率,同时也是外汇市场上最基础的汇率。
(1).从外汇零售市场的角度讲,买入汇率是指经营外汇交易的银行,从客户手中买入外汇支付凭证(以下称“外汇”)时所使用的汇率。卖出汇率是指经营外汇业务的银行,向客户卖出外汇支付凭证时所使用的汇率。买入汇率与卖出汇率相差的幅度一般在0.1%-5.1%之间,但是,具体到各国的银行之间、储备货币与非储备货币之间,其相差的幅度都不尽相同。一般而言,买入汇率与卖出汇率之间的关系有三个特点:第一,主要储备货币差价小,非主要储备货币差价大;第二,大银行差价小,小银行差价大;第三,发达国家银行差价小,发展中国家银行差价大。
(2).从银行间外汇市场的角度讲,买入汇率则是指外汇银行,从外汇询价手中买入基础货币、付出报价货币时所使用的汇率。卖出汇率是指外汇报价行,向外汇询价行付出基础货币、收进报价货币时所使用的汇率。
(3).中间汇率是买入汇率与卖出汇率的简单算术平均数,通常是报刊文章在分析汇率时所采用的数字,也可以是商业银行和企业在进行内部核算时所使用的汇率。
10.买入汇率与卖出汇率标出的顺序:
(1).在外汇零售市场上,不同的标价方法下,买入汇率与卖出汇率的标出顺序也是不相同。
A.在直接标价法下,外汇银行报出的第一栏数字,也就是较小的数字,表示买入的汇率,即外汇银行买进外汇时支付给客户的本币数额;第二栏数字,也就是较大的数字,表示卖出汇率,即外汇银行卖出外汇时向客户收取的本币数额。
B.在间接标价法下,与直接标价法恰恰相反。
(2).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则不存在本外币的区分问题。因此,报价行所报出的两栏数字,前者是报价行用报价货币买入基础货币的价格,后者是报价行卖出基础货币而收进报价货币的价格。
11.现钞价,简称钞价,即外汇银行建立在外汇支付凭证买卖汇率基础之上而规定的买卖外币钞票时所依据的价格,包括现钞买入价和现钞卖出价。现钞买入价是外汇银行买入外币现钞时所依据的价格,现钞卖出价是外汇银行卖出外币现钞时所依据的价格。外币现钞的买卖,只存在于外汇零售市场。
12.现钞买卖价与外汇支付凭证买卖汇率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通常,外汇银行规定的现钞买入价低于外汇买入价,而现钞卖出价等于外汇银行外汇卖出价。
13.现钞买入价低于外汇买入价的原因在于:外汇银行在购入外币支付凭证后,通过航邮划账,可以很快存入国外银行,开始生息,调拨动用。而外汇银行买进外国钞票后,要经过一定的时间,积累到一定数额之后,才能将其运送并存入外国银行,供调拨使用。
14.汇率制度亦称汇率安排,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或国际社会对于确定、维持、调整与管理汇率的原则、方法、方式和机构等方面作出的规定,以及对本国货币对外汇波动的基本方式所作的基本安排和规定。
15.汇率制度的类型:
(1).固定汇率制是指以本位货币本身或本位货币的法定含金量作为确定汇率的基准,汇率水平比较稳定的一种汇率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不同的国家,固定汇率制度主要采取过三种形式:第一,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第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IMF成员国货币钉住美元、美元钉住黄金的固定汇率,第三,在世界进入浮动汇率制的环境下,一国货币当局将本国货币与某一多国或一揽子外国货币的汇率相固定的钉住汇率制度。
(2).浮动汇率制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不规定本币与外币的汇率平价和上下波动的界限,也不承担任何维持汇率波动界限的义务,听任两国货币的比价完全按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而波动。根据分类标准的不同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A.按政府是不干预汇率水平,可分为自由浮动和有管理的浮动。
B.按浮动汇率的组织形式,可分为单独浮动(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则属此类)和联合浮动(亦称合作安排)。
16.汇率的波动有三种表述方式,在不同的表述方式下,其含义也的所不同:
(1).某种货币汇率上浮或下浮,表示该种货币对外价值的升值或贬值
(2).外汇汇率上浮或下浮,这种表述方法意味着外汇汇率的评论者站在本币的立场上,来谈论外汇的升值或贬值。
(3).汇率波动,包括汇率的上浮与下浮,在不同的标价方法,其数值的表现方式不同。
17.影响汇率变化的主要经济因素及其作用原理:
(1).一国国际收支均衡与否是影响该国货币对外比价的直接因素。其基本原理是,国际收支的均衡与否,直接反映着该国外汇市场外汇供应的变化情况。从国际收支结构的角度分析,对于绝大多数国家而言,国际收支的状况主要由该国贸易收支与金融账户收支的情况来反映, 特别是贸易收支的况。所以,贸易收支的统计频率经常会高于国际收支。
(2).一国通货膨胀状况是影响该国货币对外比价的根本、长期的因素。一国通货膨胀的高低,实际上反映着该国货币在国内的购买力,而汇率则是其国际购买力的反映。所以,一国通货膨胀变化影响该国货币汇率变化的基本原理是:通货膨胀状况的变化,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是对一国货币供应量的反映,所以,通货膨胀状况直接对一国外汇市场的需求产生影响。现实经济社会中,衡量通货膨胀变化的指标主要有三种:生产者价格指数、消费者价格指数和零售价格指数。
(3).一国利率的变化,同时对该国外汇市场的外汇供求产生影响。利率变化对外汇供求影响的基本原理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利率调整同时影响一国外汇市场的供求。提高利率,可以吸引国际短期资本流入,从而增加本国外汇市场的外汇供应;同时,由于提高利率而减少了本国货币的供应量,从而产生了抵制外汇需求的效果。
(4).影响汇率变化的其他一些因素与事件:
A.国内生产总值(GDP),其影响汇率的基本原理是,一国GDP增长幅度过快时、反映出该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国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在这种情况下,该国中央银行将有可能提高利率,紧缩货币供应,国家经济的良好表现及利率的上升会增加该国货币的吸引力,从而促使该国货币汇率提高。反之亦然。
B.当一些重大国际政治事件发生时,也会对相关汇率产生较为剧烈的影响。重大政治事件影响汇率变化的基本原理是:任何重大政治事件发生后,其很有可能对未来的经济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会影响到该国外汇市场的外汇供求。
C.一国汇率政策对该国货币汇率的影响是最为直接和明确的。
18.外汇管制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为直接限制本国居民的外汇买卖、外汇资金转移以及外汇有价物等进出国境而实施的行政性的政策措施。
19.外汇管制的直接目的是缓解本国国际收支的失衡,控制本国外汇市场的供给或需求,减少本国外汇和外汇储备的流失或防止国际投机资本的大幅流入,以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稳定。
20.一般而言,国际收支顺差国通常会采取限制资本流入的措施,而国际收支逆差较为严重的国家,则通常采取限制或抑制本国外汇需求,防止本国外汇资本流出的措施。
21.外汇管制的利弊:
(1).实施外汇管制可使该国限制进口商品,从而有利于防止贸易收支恶化;限制资金外流,并把有限的外汇资源集中控制在政府手中;并且通过外汇管制,可以控制对外贸易,把本国经济同外国经济隔离开来,使本国经济免受外部经济波动的影响,并达到保护民族工业,保护国内消费市场,尤其是要素市场,谋求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内部均衡的目的。
(2).从贸易角度讲,由于进口受到外汇供给的严格限制,进口商品供给难以满足国内的需求。外汇汇率往往被高估,提高了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降低了其国际竞争力。而严格的外汇管制阻碍了一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对外贸易是国际分工的结果,阻碍了对外贸易也就阻碍了国际分工,使该国无法享受由于国际分工发展带来的动态利益。从金融角度讲,实施外汇管制阻碍了外国资金的流入,从而制约了本国对国际资源的利用。
22.在放松外汇管制和维持本国利益之间找到某种平衡,将是一种长期的发展趋势。具体而言,外汇管制的程度、范围及一些具体的措施,也会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23.实施外汇管制的机构: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各国负责外汇管理的机构主要有三种类型:中央银行、设置专门机构和财政部门。其中,以由中央银行负责外汇管制最为普遍。
24.外汇管制的对象:
(1).以人为管制对象,对居民与非居民的外汇收支区别对等;
(2).以物为管制对象,包括对外汇、贵金属和外汇有价证券等各种外汇资产的买卖实行管制。
25.外汇管制的程度:
(1).全面外汇管制,即对所有外汇收支活动都实行管制;
(2).部分外汇管制,即只对国际收支中经常账户下的外汇收支实行管制,或只对资本(金融)账户下的外汇收支实行管制;
(3).名义上取消外汇管制,即根本上讲,取消了对所有国际收支账户下的外汇管制,特别是取消了对外汇支付的限制,但在实际上仍然存在着一些外汇管制。
26.外汇管制的内容与基本方式:
(1).贸易外汇的管制,其通常是外汇管制中最常部分。分为以下两种:
A.外进口外汇支出的管制,最一般的措施是外汇支出的审批制,即进口商品只有得到本国外汇管理部门的批准后,才能在指定银行购买所需数量的外汇。此外,不支付利息的进口存款预交制,(即进口商在购买外汇之前,需向国家指定的外汇银行预存全部货款所需的本国货币,并且不付利息)、对进口商课征购买外汇税和限制进口商对外支付的币种等也属于对进口外汇支出的管制,以及要求本国设备进口商必须获得出口方的信贷、提高信用证的开证押金额等进口支出的外汇管制。
B.对出口外汇收入的管制措施,主要有强制结汇(即出口商的外汇收入,必须卖给国家指定的外汇银行,而不能自由持有),为出口商提供优惠利率的融资和为出口商提供各种形式的出口补贴。
(2).对非贸易的外汇管制,其类似于对出口外汇收入的管制,即规定有关单位或个人必须全部或部分外汇收入按官方汇率结售给指定银行。
(3).对资本输出入的外汇管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稳定本国国内金融市场和稳定汇率。
(4).对汇率的管制--复汇率
27.复汇率制则是指一国的政府行为导致该国货币对某种国际储备货币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汇率,它常常是一国政府主动采取的一种汇率措施。按照本国货币对外汇率的数量来分,有双重汇率和混合(多元)汇率之分。前者是指一国货币对外存在两个价格水平。而后者则是指一国货币,根据进出口方向和商品类别的不同而同时外存在多种价格。
28.外汇留成(外汇额度留成)制度是指,作为计划分配外汇资金和一种补充形式,为了调动我国企业事业单位出口创汇的积极性,从1979年起,国家对出口创汇单位的外汇收入,按一定比例给予其使用外汇的权利。
29.外汇调剂市场是指由内资企业参与的额度借贷或买卖和由中外合资企业参与的现汇买卖的最原始的外汇交易市场。
30.1994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1).取消固定汇率制,实现汇率并轨,建立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
(2).对所有涉外企业经常项目下的用汇实行售汇制。
(3).对外贸企业、外资企业的外汇收入逐步实现结汇制。
(4).取消外汇留成制度,实现外汇资金的市场分配及取消外汇券,规范我国货币流通。
(5).建立和规范我国外汇市场
(6).我国资本(与金融)账户项下外汇收支的管制与管制的逐步放松。
31.我国现行汇率制度的特征:
(1).浮动汇率制
(2).有管理的汇率
32.售汇制的含义:根据我国外汇管理制度的规定,我国境内所有的企业事业单位及个人,凡经常账户项目下的对外支付,只要具有有效凭证或文件,就可到外汇指定银行,按当日挂牌汇率购买所需外汇,无须再经进外汇管理局的审批。
33.售汇制的运作,基本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外汇需求必须以真实的交易为基础
(2).外汇购买者需持有有效凭证,具体包括:交易合同、对方银行开出的付款通知书和进口许可、配额等外贸管制方面的文件(加入WTO之后,我国不断放松对贸易的管制,这类文件在为断减少)
(3).外汇指定银行只对外汇购买者外汇需求的真实性进行审核。
34.逐步直至全面取消我国境内居民经常账户项目下外汇需求的审批制度,根据IMF第八条会员国义务的规定,意味着我国人民币实现了由经常项下的有条件兑换到经常项下的可兑换,意义重大。
35.结汇制是指我国境内企业事业单位所获得的经常账户项下的外汇收入,必须及时调回境内,按照市场价格卖给国家外汇指定银行。从本质上讲,结汇制是我国外汇管理部门对我国外汇收入的一种管制措施。
36.浮动汇率制的基本特征是:汇率的形成机制由市场供求决定。
37.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即我国的银行外汇市场),其实行会员制,其会员主要由可以经营外汇业务的中资外汇银行和外资银行构成。其基本职能有:为外汇银行调剂和平衡外汇头寸提供交易平台,为银行外汇买卖提供清算服务(外汇结算中心),通过计算机联网,已经基本实现了 从有形市场到无形市场的发展。同时,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还具有中国人民银行管理我国外汇市场的一些功能。
38.《外债管理暂行办法》明确界定了我国现阶段外债的范围,即境内机构对非居民承担的以外币表示的债务;我国对外负债的主体类型,即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常设机构,包括但不限于政府机关、金融境内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我国外债的类型,即分为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国际商业贷款,而国际商业贷款包括境内机构向非居民举借的各种商业性贷款,具体有:
(1).向境外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借款;
(2).向境外企业、其他机构和自然人借款
(3).境外发行中长期债券(含可转换债券)和短期债券(含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
(4).买方借贷、延期付款和其他形式的贸易融资;
(5).国际融资租赁
(6).非居民外币存款
(7).补偿贸易中用现汇偿还的债务
(8).其他种类的国际商业贷款
同时,按照偿还责任的不同,将所有外债划分为主权外债和非主权外债。主权外债是指由国务院授权的机构代表国家举借的、以国家信用保证对外偿还的外债。非主权外债是指除主权外债以外的其他外债。
39.QFII是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的简称,是一些国家在放松资本项下的外汇流入的管制,逐步实现资本账户对外开放时所采取的一种措施。在该制度下,一国货币当局允许QFII将一定额度的外汇资金汇入该国并兑换为当地货币,设立专门账户,并在该国货币当局的严格监督下投资当地证券市场。其包括股息及买卖价差等在内的各种资本所得经审核后可转换为外汇汇出。 所以QFII实际上就是对外资有限度地开放本国的证券市场的一种放松资本项下外汇流入管制的措施。
40.QDII是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s(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的简称,是一些国家在放松资本项下的外汇流出的管制时所采取的一项措施。在该制度下,一国货币当局允许QDII将一定额度的本币投资资金兑换成外汇资金,设立专门账户,投资于国外的资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