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选择题知识点。
1. 文化的界定。文:①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②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③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④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化”的本义是改易。
2. 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3. 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4. 文化的特点:民族性、区域性、历史性、创造性、时代性。
5. 教材将文化归纳为两个层次: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
6. 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7. 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
8. 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9. 文化传统具有稳定性、延续性、普遍性、可变性。
10.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学的入门课程。
11. 教材对文化分科采用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12. 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
13. 陕西关中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真可谓表里山河!而且南接巴蜀汉中,东连伊洛地区,有富裕的经济后方,有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古代王朝长期在此建都,的确是这里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14. 山西高原的东西两侧是太行山和吕梁山,中间夹着汾河谷地,南与渭河平原相接,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
15. 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其次是地理通道众多。
16. 竺可桢先生《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指出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大势是由暖变冷,分为四个大的时期。①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属于温暖期。②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为寒暖交错期。③东汉、三国直到南北朝,是第二个寒冷期。④从1900年开始,竺可桢称之为“仪器观测期”。
17. 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中国文化的发祥地虽也是黄河流域,但不同于西亚文化的是,它所依赖的不是黄河干流本身,而是它众多支流河汊所形成的河曲湿润地区。
18. 中华祖先在创造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着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
19. 到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清晰。
20. 从地理的角度观察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应特别注意与北方边地草原人群的地缘关系,那里藏着中国历史命运的重要秘密。
21. 古希腊、罗马文化带动着欧洲文明的同步,中原文化,则带动着地域更加辽阔的东亚文明的同步化发展。
22. 在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重心已经移到南方,接着才是经济中心的南移。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的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
23. 元明清时,统一的国家出现了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的局面。
24. 《尚书》中的《禹贡》篇中,以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25. 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后来汇集融合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骨干。
26. 孟子提出了不违天时的观念。
27. 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28. 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29. 隋朝大运河西以洛阳为中心;北宋的运河以开封为中心,另外还疏凿了广济河、金水河及惠民河,与汴水共称“通漕四渠”。元朝开通京杭大运河,北起通州,南达杭州,基本是南北方向。
30. 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31. 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32. “三皇五帝”中,“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五帝的谱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33. 《史记》记载,尧舜时代派人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闰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
34. 夏是我国第一代王朝,时间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历时近五百年,夏尚忠。
35. 商朝始建于公元前17世纪初至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共历17世31王,商朝“事鬼”,巫师在商朝政治中占有崇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