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五帝时期以来,宗教崇拜大体有超自然神、天地神祗和祖先神三大分野。
2. 周人极端重视农业,周公赋予农耕活动两方面的政治含义:一是继承传统——稼穑之事是周家“王业”之所起,二是可以防止贵族像商朝的上层那样腐化。农耕作为一种政道,还有它更深刻的内涵,农事活动关乎民人的和睦与道德的俭朴,这一点尤其值得注意。
3. 春秋战国的历史大势,可从两方面去看:一是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目的在争夺周王室失落的王权,另一方面是民力的大发展。这是百家争鸣的背景。
4.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思想核心是“仁”,由孟子发展而为“仁政”;孔子也很看重“礼”;儒家学说还有关于人生理想的内容。《大学》认为最有价值的人生从“修身”开始,一直到“治国”、“平天下”。
5. 先秦道家重要的人物是老子、庄子,老子“清虚自守,卑弱自持”,政治上崇尚“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说“道法自然”;庄子哲学的宗旨重在个精神解放,这种宗旨的最高表现是“逍遥”,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
6. 早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以及在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等,后期法家的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他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结合在一起,发展一套专门为君主权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
7. 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翟,思想核心是“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等。
8. 阴阳家以战国时期的邹衍为代表。
9. 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惠施的理论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即名与实)的关系问题,有很强烈的思辩色彩。
10. 狭义的西域指新疆地区,广义的西域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一部分。
11. 秦朝开始实施郡县制,经过汉武帝一番切实的削弱政策的实施,郡县制作为王朝惟一的政治制度,最终得到确立,政治大一统的格局由此正式形成。
12. 最高权力者称皇帝,皇帝之下所谓“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三公之下设掌管具体事务的官吏,主要有九个部门,在汉代称“九卿”。
13. 三老一职是从民间推举出来的,没有行政职务,也没有俸禄,但位在啬夫之上,而且可以直接上书皇帝。
14. 两汉选官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有察举、征辟、考试等方法。察举就是选举。选官科目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
15. 后世王朝用人权在中央,两汉则是中央地方并行,这就是征辟的内容。公府的征辟仕途通达,是士人主要的入仕途径。
16. 重农主义观念把农业视为“本”,把工商业视为“末”。
17. 武帝整治商贾先是行“筭缗”法,强迫他们自报家产,按财产的多少抽取金额,继而实施“告缗”法,鼓励告发之风,中等财产以上的富家几乎皆遭告发。
18. 公元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乐府采诗制度的实施,是汉武帝“独尊儒术”的表现。
19. 武帝的政治,他的曾孙宣帝说得好,“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实际是内法外儒,“王道”对付好人,“霸道”对付坏人。
20. 两汉儒学独尊的另外一个重要结果是士族阶层的养成。
21. 士人群体出现于先秦,但真正构变成一个享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是在两汉时期。
22. 西晋败亡的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乱”。
23. 西晋时期,继统问题的道德沦丧只是结果和表象,深层的原因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的势力膨胀,根本妨碍着统一王朝的稳固。
24. 内侵的民族一般有所谓“五胡”之说,即匈奴、鲜卑、羯、氐、羌。
25. 魏晋最重要的学术现象是玄学,一般认为始于曹魏的何晏、王弼,玄学之风在稍后的嵇康、阮籍那里有了新的含义。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现象是“清谈”,清谈是士流交际中的风雅。
26. 佛教产生于印度,约在两汉之交传于中国。
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可分为两大阶段:前期以般若学为主,后期以涅槃学为主。般若学也就是佛家“空宗”的理论,强调以“空观”看世界;涅槃学主要讲成佛的问题,如何成佛、成佛的理据及成佛的阶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