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农政思想的核心是“政绩”观和“勤农”观。“政绩”观指历代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歉,当做考察国计民生的好坏和自己得政或失政的一个标准;“勤农”观指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和制订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
2. 历代的农书有:汉崔实《四民月令》、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清张履祥《补农书》等。
3. 历代农书提出的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有哪些?①统筹水土利用规划。②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③“荒政”思想。
4. 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活动有模式主要有四种,即市、墟、集、会。
5. 市商贸易的方式有三种:农商经营、行商经营、坐商经营。
6. 黄帝发明了指南车和乐器,伏羲发明了渔网;我国手行业传说的代表作是鲁班传说。
7. 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居住方式、居住建筑格局和仪式。
8. 饮食文化观念包括以下几点:民本思想、节约粮食、人格教育、食疗观。
9. 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包括服饰的环境标志、性别标志、体型标志、年龄标志。
10. 人文范围内的服饰标志包括服饰的信仰标志、阶层标志、礼仪标志、政治含义、职业标志和审美标志等。
11. 我国传统的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是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丧礼。
12. 我国古代的丧服称为“五服”,指斩缞、齐缞 、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服制。
13. 交通行旅的文化心结有:交通设施的习俗传承、运输工具的习俗传承。
14. 交通行旅行业的的习俗传承有:行旅规矩、行业范围、信仰禁忌、行业技术。
15. 血缘九族制,即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衍四代,共九代,为九族。
16. 血亲五服制,即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
17. 中国家庭管理的文化要素有:字辈谱、家谱、家风、人生礼仪。
18. 家庭关系与地缘关系的结合体称家庭共同体,其文化功能有:血缘凝聚力、地缘凝聚力。
19. 中国日常生活的文化习惯有:血缘社会的礼俗美德、人情社会的公益传统、耕读社会的奋斗精神。
20. 中国传统算学的特点首先是其应用性,其次是独特的筹算记数法,三是以算术、代数为主,几何学不发达。
21. 中医“四诊”技术即望、闻、问、切。
22. 医药学专著有:西晋王叔和的《脉经》,首次将脉诊法规范化,皇甫谧的《针炙甲乙经》,是我国针炙学的第一部专著。隋唐时期孙思邈编写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代表了当时方剂的盛况。在宋代成书的《洗冤录》则是中国、也是世界少见的法医专著。
23. 在西汉时期当时出现了《本草》一词,所以中国古代的药学,又称“本草”之学。
24.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南朝道士陶弘景补充修订的《神农本草经》,以后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完成伟大著作《本草纲目》。
25.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的伦理政治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
26. 宗法制的特点在于,一方面用自然血缘关系来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又用自然关系将人们紧紧连在一起,从而限制着人们社会关系的发展。在宗法制度之下,社会结构以宗族为基本单位。
27. 宗族祭祀与军事征伐是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君王就是这两大国家职能的体现者。
28. 秦以前的周代,出现了大一统的君主专制政体雏形,这就是宗法分封制。
29. 宗法观念对王权政治的最大影响是它确立了绝对君权下的“家天下”政权模式,使传统中国的社会政治出现“家国同构”的格局。
30. 汉代察举制度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雏形。曹魏时期建立了一套较察举严格的“九品中正制”。
31. 隋炀帝大业年间开始向科举取士的方向发展,人们一般以大业三年(607年)进士科的设置,作为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
32. 现代西方实行的文官制度,就是以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为蓝本。
33. 东汉以后持续地开展了引礼入法的运动过程,这一过程至唐代得以完成,《唐律疏议》是这一过程完成的标志。公元654年唐高宗颁行的《唐律疏议》是汉代以来对于法律注释解说的集大成著作,它具有与法律同等效力,是儒家经义法典化的范本。
34. 古代还根据家族内的身分等级尊卑上下来定罪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