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登录
四川成人和教育管理有限公司 - 笔记串讲 - 经管类 - 0321中国文化概论(选修) - 浏览文章

00321自考小抄:中国文化概论_复习必看6

2016/5/26 16:23:080人浏览0评论

1.         传统礼俗的核心是保障宗法伦理关系,因此有着鲜明的伦理色彩。其表现有:传统礼俗的等差性、调和性、规范性。

2.         礼仪原则是礼制的核心,它强调的是特定的家族社会的伦理情感。五伦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         古代国家五礼即:吉、凶、宾、军、嘉;《周礼》、《仪礼》、《礼记》是记录与阐释先秦礼仪制度的三大礼书,俗称“三礼”。

4.         人生礼仪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程序规范与对个体社会属性进行确认的标志。

5.         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是整体思维、类比思维、辩证思维。

6.         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体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7.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其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8.         天人合一的观念起源于西周时代。明确指出“天人合一”这一专有名称的是宋代的张载。

9.         “中和”意为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

10.     “知行合一”的实践观:从孔子开始,人们就把“言行一致”作为道德修养问题来说明。《尚书·说命上》提出了“知易行难”;荀子有“知轻行重”说;宋代程颐提出了“知先行后”的主张;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提出了“行先知后”说。

11.     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通过道德实践,使道德修养“达到博厚高明、悠久无疆”的境界。

12.     中国古代的宗教有:上帝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前兆迷信和占卜等。

13.     道教的信仰特征是,由信仰“道”演化为尊奉“三清尊神”,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道德经)、《正一经》和《太平洞级经》为主要经典。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性葆真。

14.     创立道教丹鼎一系的葛洪著有《抱朴子·仙药篇》、《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神仙服食药方》,都是药物学的宝贵参考资料。

15.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由公王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四谛”是四个最基本的道理,指苦、集、灭、道。主张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实现成佛为最终目的。

16.     从魏晋开始,佛教的主流是宣传以“空”为中心的般若学。

17.     禅宗以性净自悟为宗旨,自悟渊源于道生的顿悟成佛说,此说是儒、佛两家学说长处的综合。

18.     佛教对儒家的影响,突出表现于对新儒学——宋明理学的渗透。

19.     带有宗教色彩的儒学:先秦儒家的“天命观”具有宗教色彩;董仲舒的阴阳五行说与今文经师的谶纬使儒学宗教化。

20.     宋明理学的宗教功能表现在:把佛、道二教的许多思想内在化了,因而具备了一定的宗教功能。宋明理学摄取的佛教思想,主要是隋唐佛教的心性理论,宋明理学要达到的目的,是“存天理,灭人欲”。

21.     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这三个方面可以视为其三基德或三母德。孟子的“四母德”: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22.     孟子将具体的人际关系归纳为“五伦”,即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

23.     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董仲舒在孟子的四母德的基础上增加了“信”,形成了五母德。

24.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仁爱孝悌、重义轻利、谦和礼让、真诚有信。

25.     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是圣贤。圣贤包括两个层次的人格追求,却圣和贤。圣指圣王,主要是最高统治者所追求的人格目标;贤指道德修养较高的人,是一般士大夫和普通百姓所追求的人格目标,其典范人物众多。贤人在儒家经典中通常是用“君子”一词来表示的。

26.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有: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强调教育的必要性,主张德育和智育相结合。

27.     《大学》一开篇就明确提出了当时大学教育的三大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实际上也就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为了实现这三个目标,《大学》提出了教育的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8.     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有: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教学相长。


关键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