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秋时期编成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现存305篇,共分风、雅、颂三部分,体现出了上古时期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特征。《诗经》所创造的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方法,奠定了中国诗歌审美体系和抒情模式的基本格局。
2. 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后世又称楚辞为骚体诗。
3. 汉赋和汉乐府民歌是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学样式;唐代的格律诗是中国诗歌形式美的极致;词的前身是唐代民间配乐歌唱的曲子词;杂剧发展到元代,进入了中国戏曲的辉煌时期,代表作有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明清两朝,中国戏曲的发展高潮迭起,成果辉煌,代表作有明代汤显祖《牡丹亭》、清代孔尚任《桃花扇》,戏曲的特点最主要的是其表演方式的程式化,表演方式的程式化首先表现为角色的模式化。
4. 从总体上看,中国古典舞蹈主要有三个特点:民族性、民俗性和地域性。
5. 三国东吴的大画家曹不兴,在历史上享有“佛画之祖”的美誉。唐代中国画的代表作有:吴道子《天王送子图》、阎立本《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王维创造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追求。
6.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宋代风俗画的代表作。
7. 中国画的特点:①追求神似,注重意境。②以墨线为造型的主要手段。③与诗、书、印密切配合。
8. 建筑的特点:①以木结构为主是中国建筑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②左右对称是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③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在建筑物中寄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
9. 中国古代艺术的致用精神有:诗言志、文以载道、乐以教化等。
10. 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观念有:中和之美、尚意追求、尊崇自然。
11. 我国的五大语系是: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和印欧语系。
12. 现代汉语的七大方言:北方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粤语。
13.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14. 汉代把共同语称为“通语”,元代称为“天下通语”,明清称为“官话”,辛亥革命以后称为“国语”,现在称为“普通话”。
15. 朝鲜语、日本语、越南语称为域外方言。日本文字是汉字和假名混合的文字,朝鲜创制了谚文,越南创造了字喃。
16. 荀子提出的“约定俗成”理论第一次阐明了语言的社会本质,正确地说明了词的意义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17. 古人对汉字起源的神化传说有:文字神赐说和圣人造字说。河图洛书说是文字神赐说的一个典型代表,仓颉造字说是圣人造字说的典型代表。
18. 仓颉是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人。周宣王时,太史籀整理大篆,作《史籀篇》。东汉许慎面对文字使用和讲解中的混乱情况,以小篆字形为主,作《说文解字》,展示出汉字的形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的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妄自解说。
19. 清代康熙皇帝钦敕编纂《康熙字典》,成为古代汉字正字的总结之作。
20. 六书即: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21. 南北朝时期,梁周兴嗣编《千字文》,元朝初年王应麟编写了《三字经》。
22. 汉字的修辞格有:对偶、顶真、回文、析字、复叠等。
23. 汉字艺术主要包括书法艺术和玺印艺术,是一种由线条构成的形体艺术。
24. 印度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过程,是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
25. 禅宗是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
26. 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士在沟通中西文化方面着重做了两方面的事情:一是向中国传播西方科技、文化,以利马窦的工作最有影响;二是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
27. 陈独秀的“七期”之说,从器物(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进入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最后进入文化变革的核心——精神(价值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五四运动构成变迁的三大阶段。
28. 宋元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最大事件莫过地纸和造纸法、雕版印刷术、罗盘(指南针)、火药等中国最伟大的“四大发明”的西传。
29. 中国制度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主要是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与科举制度对西方的议院制、考试制产生过实质性的影响,有力地促进了西方现代行政管理格局的形成。
30.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的价值观深刻地影响了被誉为“欧洲孔子”的法国伏尔泰等人;除了儒家思想外,墨子的“非攻”、“兼爱”等思想,老庄“柔弱胜刚强”的学说深受德国社会哲学戏剧家莱布尼茨的特别关注。
31. 西方近代文明的核心观念是个人本位、自我中心和外在征服型的主体性观念。
32. 从世界思想、世界文化发展的宏观视角来看,中国文化思想主流中贯穿的这种超越个人本位、自我中心的互主体性观念,代表了一种迥然不同于西方近现代思想的新型的主体性观念和价值观念。
33. 影响20世纪中国文化趋势的最重要的是这样三种思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综合创新论”、自由主义的“全盘西化论”与保守主义的“儒学复兴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