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登录
四川成人和教育管理有限公司 - 笔记串讲 - 文学类 - 0653中国新闻事业史 - 浏览文章

自考00653中国新闻事业史总结6

2016/5/26 17:24:580人浏览0评论

中国早期广播

一、外人办台阶段

   我国的第一批广播电台是由外国人创办的。在世界上第一架广播电台诞生两年后的1922年,美国人奥斯邦把一套无线广播设备从美国运到上海,并且创办了“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其目的是为推销无线电产品。该台1923123号首次播音,是我国境内的第一座广播电台。但由于违反了北洋政府交通部颁发的《电信条例》,只开班了大约3个月,就被取缔。

   19245月,美国商人开洛电话材料公司在上海开办了一座广播电台,该台与《申报》合作,在报馆安装发音室播报新闻。该台存在了五年半的时间,是早期外国人在华开办的广播电台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座。

   对于外国人在华办电台的评价:外人在华办广播电台,使无线电这一二十世纪的重大科技成果被客观地引入中国,揭开了中国新闻事业史新的一页,其历史进步意义是值得肯定的。

二、国人自办阶段

   国人自办的第一批广播电台是官办的。1926101日。由奉系军阀积极支持,东北无线电监督处出资,我国早期无线电专家刘瀚主持筹建的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播音。随后,1927-1928年间,东北无线电监督处还在天津、北京、沈阳建立了广播电台。

   与此同时,上海、北京等地出现了国人自办的民营广播电台。1927年,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和北京燕声广播电台先后开始播音。

这一时期的民营广播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教育性广播;第二类是宗教性广播,第三类是商业性的。三种中商业性的数量最多、分布广、影响大,除上海外,一些大中城市也有。

国人自办电台的评价:国人自办的官办和民营广播电台的建立,打破了外国人垄断中国广播事业的局面,标志着中国广播舞台上的主角从此开始由中国人自己充当了。

三、广播事业法律法规的初步制定

  19248月,北洋政府交通部颁布了《装用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允许民间出售和安装无线电接收机,客观上促进了我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其他相关管理条例、规定也陆续出台,规范了广播事业,并对为维护我国电信主权起到了积极作用。

 

总评价:初创时期的中国广播事业,电台数量少、设备简陋、功率覆盖面窄,再加上收音机价格昂贵,听众主要是官员、富商以及外国人。但是广播事业作为一个新型媒介,发展极为迅速。1928年,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广播以其巨大的传播优势被迅速运用到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宣传领域,成为重要的舆论工具。

 

 

红色中华通讯社:

是临时中央政府机关通讯社。1931那年在瑞金创立,是中央革命根据地最早创办的通讯社。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无线电台对外发布新闻,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勃发大会重要文稿、宣言等文件。它的创办与早期红军无线事业有密切的关系。二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扩大影响、打破封锁,中央郑重提出用无线电向全国工农劳苦群众发出通电,红色中华新闻社应运而生。

该社成立后,利用仅有的收报机,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电讯和塔斯社英文广播,编译印刻成“参考消息”—《无线电材料》(后改称《每日电讯》)。同时利用中央机要电台和军委电台,以红中社的名义,每天对外播发几条新闻电讯,有时也发英文稿。

 

史量才

中国报业家,早年从事教育。

188012日生于江苏江宁,19341113日在沪杭公路上被国民党特务刺杀。

1908年任《时报》主笔。

1912年同张謇等人购得《申报》产权,自任总经理。

1929年又陆续购进《新闻报》和《时事新报》等大部股权,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报业资本家。九一八事变后,主张团结抗日,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对《申报》进行改革,邀请爱国人士黄炎培、戈公振等人进报馆设计部。改革副刊“自由谈”,大量发表鲁迅、茅盾等进步作家的作品。从1932年起,创办申报流通图书馆、申报新闻函授学校,出版《申报月刊》等。

 

邹韬奋

1、邹韬奋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接触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

2192610月担任《生活》周刊主编,对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深受读者喜爱;

九一八事变以后,邹韬奋从改良主义者转变为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爱国者,积极宣传抗日救亡,《生活》周刊创造了当时杂志发行量的最高纪录。

4、《生活》周刊被反动当局查封后,邹韬奋继续创办《大众生活》、《抗战》等,成为轰动全国的“七君子”之一,死后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5、在长期的报刊实践中,提出了有价值的新闻理论,如有关于新闻言论自由、报刊要有特点个性等,尤其是广为人知的“韬奋精神”。

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和高风亮节

密切联系群众,反映人民呼声

热心服务读者的办报作风

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


关键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