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概念辨析
1.公共组织与非公共组织
参考答案:公共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其价值取向,以协调公共利益关系、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为基本职能的组织,它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经过公共权力机关的授权,负有公共责任。非公共组织一般不以公共利益为目标,它们所追求和维护的是组织成员的私人利益。
2.职能制组织与直线职能制组织
参考答案:职能制组织又称“参谋型组织”,是在行政主管的领导之下,按专业分工设置管理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直接对行政首长负责,并在其业务范围内对下级有指挥、协调、监督的权力的组织形式。直线职能制组织是以直线制为基础,在行政首长领导之下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分别从事专业管理,作为该级领导的参谋。这种组织模式的运行机制由职能专业化程度决定,是一种集权度较高的组织模式。参谋部门只替领导充当助手,对下级不能发号施令,没有决策权。
3.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
参考答案:非营利组织是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且非官方的,即本身并不具有行政权力的公共组织。营利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相对应,是以营利为目的,从而进行知识创造开发、各类模型设计、经营方案策划、产品制造经营,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
4.事业单位与准政府组织
参考答案:事业单位是指受国家行政机关领导,没有生产收入,所需经费由国库支出,不实行经济核算,主要提供非物质生产和劳务服务的社会组织。准政府组织是介于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之间的一种过渡型公共组织,即非营利的且以增进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但通过授权等行使一定的行政权力或通过所具有的公共权威,从而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公共组织。
5.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
参考答案:管理层次是组织纵向结构的等级层次,即组织中设置多少等级的工作部门,这是由组织中的工作量决定的。管理幅度是一级机关或一名上级领导者直接领导和指挥的下级单位或工作人员数目。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密切相关,一般说来,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成反比例关系。
四、简述题
1.简述准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的联系与区别。
参考答案:(1)非营利组织是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且非官方的,即本身并不具有行政权力的公共组织。准政府组织是介于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之间的一种过渡型公共组织,即非营利的且以增进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但通过授权等行使一定的行政权力或通过所具有的公共权威,从而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公共组织。
(2)准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的联系:准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都是公共组织,二者都不以营利为目标,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准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的区别:首先,准政府组织通过授权行使一定的行政权力或通过所具有的公共权威,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非营利组织的最大特点是非强制性。其次,准政府组织虽然以其非营利的活动服务于公众,但在人员构成、组织管理和运行方式上都带有政府组织性质,行使着一部分政府职能,行政色彩非常强。最后,准政府组织的身份与非营利组织也明显存在差异,这突出表现在税收、行政费用给付、各种优惠政策等方面。
2.简述公共组织变革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1)公共组织变革的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提高公共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2)提高公共组织自身的稳定性、协调性;3)提高公共组织的工作绩效。
(2)公共组织变革的内容包括:
1)组织结构的变革。在横向部门结构上,公共组织的变革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从公共管理的过程来看,正在由重决策、执行部门,轻监督、咨询、信息等部门的倾向,向重咨询、信息、监督部门转变,力求与决策、执行部门相平衡。在纵向层级上,整个公共组织结构有从集权式、尖塔形的结构形式向分权式、扁平形的结构形式发展的趋势。
2)公共组织权力关系的变革。一是公共组织向社会组织还权;二是横向分权;三是在纵向权力分配上,实行集权与分权互相的融合与共存。
3)技术变革。在公共组织运作过程中,普及网络化的大容量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实行业务流程再造、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根治传统组织形态中强调分工所造成的部门分割和官僚主义。同时,通过网络建立虚拟机构和客户信息系统,规范工作流程,简化管理程序,减去多余、重叠的机构和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实现“一站式”的管理与服务。
4)产品和服务的变革。基于服务对象的需要,持续尝试发现更好的服务流程和服务方式,为社会提供最低成本、最好品质的产品与服务。或者通过创新公共服务方式,运用公共组织的技能与资源开发新产品与服务,使公共组织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
5)人力资源变革。人力资源是一个公共组织最重要的资源,公共组织的根本竞争力在于工作人员的技术与能力。
五、论述题
1.试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分析非政府公共组织对政府行政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影响。
参考答案:(1)在理论上,非政府公共组织参与公共管理,是当代新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进一步丰富了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内容,拓展了研究的视野;同时,也构成了当代公共治理理论的重要内容,促进了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对当代新公共管理和公共治理理论的内容要分别展开说明)。
(2)在实践上,非政府公共组织参与公共管理,并与政府行政组织形成互动,积极方面的作用主要包括:有利于在政府——社会——市场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与进行良性循环,有利于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政府实现职能转变,促进政府从社会中部分退出,形成公共事务管理与公共服务提供的竞争机制;有利于政府缩小公共开支,降低行政成本。
(3)影响。影响主要包括:权力多中心、主体多元化,对政府权威产生影响;如果缺乏有效监督,对社会的公平、公正会产生损害。
2.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发挥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现阶段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1)非营利组织的主要特征:非营利性;志愿性;公益性;自主管理性;正式组织性等。
(2)非营利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非营利组织是公共管理主体的必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体现在:1)非营利组织是微观的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的主要承担者。在现代社会中,公共管理的最终实现离不开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承担微观的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这既是社会自我管理的本质反映,也是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内在需求。2)非营利组织能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非营利组织在市场基础上的活动及其相互间的竞争,提高了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和质量。3)非营利组织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非营利组织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有利于社会自己组织起来,生产一定社区内的公众所需要的产品或提供所要求的服务,及时回应社会多元化的需求,从而缓解社会不同群体对政府不同要求的压力,使政府可以专心于决策和提供纯公共物品。4)非营利组织是当代公共管理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必然要求。公共管理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就是要发挥社会力量在公共服务和管理中的作用。
3.论述我国事业单位及其管理体制的形成原因、存在问题以及如何进行分类改革。
参考答案:(1)形成原因:事业单位是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出现的、我国特有的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主体。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事务和活动,即“没有生产收入”、“所需经费由国库支出”的社会工作,被视为政府的事业,并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对社会事务的管理体制——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2)存在的问题:1)事业单位的非经济化定位,使事业单位与经济发展相脱节,从而使发展科技经济、教育经济、文化经济等难以实现,使事业单位失去了自我生存与自我发展的基础,使科学技术成果等不能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事业单位全部由财政支撑,一方面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另一方面使事业单位既没有自主支配经费的使用权,也没有自己独立的经费来源,积极性被严重压抑;3)事业单位及其管理体制的行政性,一方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降低了事业单位的运行效率,另一方面扩大了政府职能,导致政事不分。
(3)分类改革:以政事分开为基本原则按如下三类进行改革:
第一,具有准政府组织性质的事业单位,提供的是纯公共物品。这类事业单位的改革,在解除与政府行政管理机关的直接隶属关系的同时,应根据立法,一方面,进行全额拨款,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其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对其行为及内部管理强化监督。
第二,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提供的是准公共产品。这类事业单位应并入非营利组织之中,依法实行严格管理,避免其由公益性变为营利性,改变其作为社会公共组织的基本性质和宗旨。
第三,具有生产经营性和能力的事业单位,应促使其企业化,实行企业化运作和自收自支。但是,由于这类事业单位又从不同的角度涉及公共利益,提供的是准公共产品和服务,因此,在其实行企业化运作之后,总体上仍需将其纳入公共管理的范围,对这些单位应实行不同于普通企业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