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登录
四川成人和教育管理有限公司 - 笔记串讲 - 文学类 - 0530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 浏览文章

正元教育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要点15

2015/11/10 9:55:410人浏览0评论

□ 《小城三月》是怎样刻画翠姨这一人物形象的?作品显示了萧红小说创作什么样的一贯特点。

答:《小城三月》对主人公翠姨的艺术描写十分成功,作者运用侧面描写、对比烘托、细节描写等手法,刻画翠姨柔美雅致、娴静孤傲的气质特点。作者还尤其擅长以女性作家的敏感,通过年轻女性的生活琐事写人物性格。买绒绳鞋一节,把翠姨的内向性格和感伤气质,写的细腻传神。翠姨对堂哥的爱深藏不露,作者以极含蓄简洁的笔墨点现。翠姨父死母嫁,身世寂寞,还因此受些人的歧视,使她认为自己的命运是不会好的。她个性倔强,不从心的事就不愿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她的性格确如小说中人物所云,有点想林黛玉。临终前对堂哥的一番话,如泣如诉,凄婉感伤,很有艺术感染力。

《小城三月》有着萧红写作惯有的特点——散文一样的小说,全文没有紧张的情节冲突,但是由于贯穿了一个总的情感基调和指向。显得颇为紧凑。小说以前写春及春天带给人们的感觉而引出翠姨,将翠姨拉倒情感的中心,笔致由清新转为优雅、忧愁、焦虑、悲苦、思念,直至走完全文的情感历程,如行云流水,毫不阻滞。

□ 《生死场》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哪里?

答:1039年8月出版的《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的代表作。《生死场》是30年代最早描写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生活的小说之一。它反映了东北一个偏僻的村庄从20年代初到30年代初"九一八"事变以及被日本侵略者占领之后的生活和变化。小说前半部分着力写出了当地农民在封建地主压迫下的悲剧命运,他们的生活像动物一样只知道"忙着生,忙着死",完全没有人的意识和觉醒;后半部分则写出了在封建势力和日本侵略者的双重压迫下农民所遭受的更为惨痛的命运,严酷的现实,民族的生死存亡,终于使农民们醒悟了。他们不甘像蚊子似的被践踏而死,他们要像巨人一样杀出生存的血路来,他们站在神圣的民族战争的前线发出了: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的誓言。

《生死场》在艺术上别具魅力。首先是开阔而独特的景物描写与作者强烈感情的交融,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任务的性格和心理状态。其次是塑造了各种性格的人物形象,突出描写了他们在抗日民族战争的背景下,前年后发生的变化,体现了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价值和意义。第三,《生死场》显示了萧红作为一个女作家特有的细致和敏感,小说对人物心态、风土习俗都写的细腻感人,特别是在对妇女悲剧命运的描写方面,更显出一种敏锐和大胆的笔法。

□ 《边城》如何体现了沈从文的小说创作风格?

《边城》如何体现了沈从文的小说创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人物形象种类繁多,但他最为执着描写的,是湘西边地特有的风俗民情、山光水色,也最为精心地在这样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之中构造的理想的人生形态,吹奏他的爱和美的的人生颂歌。《边城》就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代表。在《边城》中充分体现了沈从文小说独特的审美追求。

①小说通过主人公翠翠是个带着童稚气的纯情少女,她对爱的渴望不是表现为强烈的追求,而是表现为少女特有的朦胧向往,表现为山村少女的害羞矜持,但却又始终不渝,坚贞不屈,翠翠的这种纯美心灵正好与当时文明都市的那些时代女性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②小说着力描写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俗美和风景美,这种古朴雅洁而又有些原始的野性的风情,这种田园牧歌般的情调,刻意淡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阶级冲突,正所谓"浓浓的地方色彩,淡淡的时代投影。"

③小说不以曲折的情节取胜,而是独创了一种诗化的境地,整个作品是诗、是梦,又是现实,这一切浑然结合,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回味空间。

□ 结合《荷花淀》等篇,论析孙犁的小说独特的审美追求。

答:孙犁的小说创作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个性风采,主要体现爱以下几个方面:

①从主题和选材上看,孙犁小说着力表现战争年代我们民族的美好的心灵,坚强品质和高尚情操,可以说,反映农民在伟大民族解放战争中的觉醒,展现农民内在的人情美人性美,并以此来歌颂美的新时代新农村的诞生,歌颂创造着美的革命,是孙犁小说的总主题。

从题材的选取上,孙犁小说很少有惊心动魄的场面和时间,也不多写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而是力求器材的朴素单纯,以平静细微的故事来诉说时代的本质,《荷花淀》就是通过抗日战争中一些极为平常的生活、战斗的场面,挖掘了中国农民实际上也是我们整个民族所具有的崇高精神品质,在普通人身上写出了战争的本质。

②为了表现这种美的主题,孙犁小说独创了自己的人物形象体系。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以《荷花淀》中水生嫂为代表的在抗日民族战争中识大体、顾大局、具有乐观主义和献身精神的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系列。孙犁小说着重表现了在她们温柔娴静外貌下面所蕴含的坚韧顽强的性格,孙犁对我们民族人情美、人性美的深刻揭示,主要就是通过对水生嫂这样的农村妇女形象的塑造来完成的。

③孙犁小说的艺术结构既严谨缜密,又轻巧灵活,他不太注重故事情节的完整和连贯,而是擅长以散文的笔法来构织小说,善于选取与人物性格相关联的一些生活片段,灵活自如地加以穿插,使人物命运、生活场景、作者的抒情和议论轻松地揉为一体。

□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为什么比同类题材的作品显示出更深刻、更丰富思想蕴涵?

答:《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深入农村斗争生活后创作的反映土改运动的优秀长篇小说,与同类题材的其他作品相比较,本篇具有这样几个特点:一、着重表现土改在农村各阶层人物心理上所激起的巨大波澜。以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深入揭示人物复杂的思想矛盾及其发展变化,着力刻画农民如何冲破封建思想束缚,提高民主革命觉悟,勇敢起来斗争的心灵变化过程,从而表现土改的深远历史意义;土改不仅改变了几千年来农村封建旧秩序,而又给农民思想性格带来深刻的变化。二、对农民中先进分子的描写,如支部书记张裕民、农会主席程仁等,作者不是把他们写成完美无缺、包打天下的英雄,在写他们的民主革命积极性的同时,也写了他们的疑虑,矛盾和弱点。他们正是在斗争中,逐渐克服弱点,锻炼成长的。三、以宏大的繁复的结构,描写农村各阶层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错综复杂的联系和矛盾,比较充分地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农村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土改运动的复杂性的矛盾和斗争。这些特点,形成了作品的深刻、扎实的革命现实主义特色。

□ 钱钟书的《围城》具有反思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刻意蕴,试结合方鸿渐形象的典型意义论析《围城》的思想主题。

答: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表现了抗战环境下,一群远离抗战烽火的知识分子在恋爱、工作、日常交往中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以及由此显现出来的空虚、贫乏的精神世界。小说把婚姻比作"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不啻讽刺了人伦中的夫妻关系,也象征着当时的人生有着"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的困厄。

《围城》的这一思想主题,主要是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际遇表现出来的。方鸿渐出身于破落绅士家庭,自幼受士大夫家庭陈腐教育的熏陶,养成清高、善良却懦弱寡断的性格。在欧洲游学4年,无一定追求,亦无真才实学。回国后不善左右逢源,且无有才有势的家庭背静,因而在"名利场"与"情场"都一次次陷入"围城"的境遇。

在上海,他被挂名岳父安插到银行任职,不几个月便因为恋爱惹丈母娘不高兴而被撵走;到三闾大学任教,不善于算计别人,应付不了同事间的勾心斗角,偏又有些正义感,才一学年便被老奸巨滑的校长解聘;回沪到报馆当资料室主任,不久又出于爱国之心跟着总编辞职。方鸿渐到处碰壁,事业无成,在社会上难以立足。

在情场上,方鸿渐接二连三受困受挫。官宦家庭出身的苏小姐一次一次对他发动爱情攻势,他不贪恋苏家财势,也不喜欢苏小姐的矫揉造作与爱慕虚荣,而爱上了较为清纯的唐小姐;方在三闾大学与孙柔嘉同病相怜终至相爱结合,可是婚后不久,因性格不合,二人争吵不断,夫妻反目;最后方鸿渐在一次一次失业兼失恋的困境下,不得不再次冲出家庭这座"围城",到重庆另谋生路。等待他的,未必不是一做新的"围城".方鸿渐的处境、性格及悲剧命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受过洋化教育的某一类留学生病态性格、心理及人生的写照,也透示了作者对婚姻,爱情以及整个人生的哲理思考。

□ 《街景》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体现出"新感觉派"小说创作的哪些优点?

答:《街景》描写了一个老乞丐年轻时怀抱着发财梦到上海,年老时却流落街头,竟无分文回家,最后在幻觉中被汽车轧死的悲惨故事,表现了大上海都市生活的贫富不均、人情的淡薄和事态的炎凉。

①小说在艺术手法上充分体现出"新感觉派"小说强调表现作家主观感感觉而不太注重对客观生活的真切描写的特点。

②小说通篇采用时空颠倒的技巧,通过老乞丐的意识流动,使过去与现在,眼前与往事交叉出现,错综穿插,写出了穷人的悲惨命运。作者运用快速的节奏和蒙太奇电影镜头的组接,展现了眼花缭乱的都市生活场面,显示出人物半疯狂的精神状态,在跳跃变换不定的镜头画面中,构成了现代都市畸形文明的节奏和旋律。

③在对人物的刻画上,小说并不注重典型情节的选择,也不注重表现老乞丐的性格,而是直接将笔触深入人物的内心,把心理情绪转化为可以触摸感知的光彩、线条、声音、味道,并且打通各种感觉之间的生理界限,在心理感觉上运用通感手法捕捉人物内心刹那间的情绪。

④小说语言流畅灵动,句式重叠回环,对充满秋意的街的描写,增添了小说的诗化色彩。

□ 《梅雨之夕》如何体现了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答:《梅雨之夕》写了一个都市人美丽的,却又是失落的"白日梦".没有多少情节,满纸都是内心独白,瞻顾之间,疑窦重重,真中杂幻,是梦还是醒,在一种层层蝶进、往复回环的圆熟的心理中,传达了都市薄暮中一种蠢蠢欲动而有带有强烈的自我抑制性的幻美。小说写"我" 从公司下班,在梅雨天气中徒步回家。在店铺檐下避雨时,邂逅一个没有带雨伞美丽少女。"我"为她的姿色所动,但心存疑虑,不敢贸然用自己雨伞的一半去荫蔽她。久等没见雨止,终于同伞结伴上路。又觉得她貌似自己苏州时初恋自己的女子,诧异自己的奇遇;但是瞥见街边一个女子的忧郁眼光,有似乎看见在焦灼地等自己回家的妻子的忧郁脸色。问知这位少女姓刘,怀疑这是自己的初恋情人故意隐瞒姓氏,于是联想到日本画家"夜雨宫诣美人图",联想到古人"担簦亲送绮罗人"的诗句,重温着初恋的清新感受。最后才发现少女的嘴唇太厚,绝非初恋的女伴,感到被压抑的心境忽然松弛,连呼吸也觉得舒畅了。别了这少女上车,还在车上无意识地张一雨伞,回到家中听见妻子的声音,仿佛又是那少女的声音。

应该说,包括《梅雨之夕》在内的施蛰存的这类都市题材的作品,是带者一种特殊的"薄暮情调"的。作者热衷于有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眼光,观察人物的深层心理,尤其是性心理;从街头旅馆、戏院、多侧面地展示大都会人物在两性吸引中的苦闷情绪和朝秦暮楚的生活方式。揭示了大都会生活的急切节奏对人物神经的严重冲击,在描绘任务的幻觉中,作品带上了怪诞奇异的刺激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