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登录
四川成人和教育管理有限公司 - 笔记串讲 - 文学类 - 0530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 浏览文章

正元教育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要点14

2015/11/10 9:56:210人浏览0评论

□ 《沉沦》所表现的时代忧郁病,其产生的背景和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答:答:郁达夫在《沉沦。自序》中说:"第一篇《沉沦》是描写一个病态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病的解剖。"《沉沦》是时代忧郁病患者的直接写照。

时代忧郁病是有着鲜明的历史背景的。在"五四"运动的汹涌波涛中,广大小资产阶级青年奋起打碎旧传统,热情地歌颂个性解放、恋爱自由,强烈地追求光明。然而"五四"高潮过后,黑暗势力更加猖獗,青年们自身的升学、进步、恋爱、前途等要求,既没有得到解决、又看不见国家和社会的出路。于是,苦闷彷徨便成为这些人思想中普遍存在着的心理情绪,也就是所谓时代忧郁症。郁达夫以《沉沦》中的"他"为典型,揭示了时代忧郁症的表现以及形成的原因。

封建专制的迫害和种族歧视的侮辱是主人公忧郁症形成的原因。他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为封建专制的社会所不容。那时,"学校里浸润着一种专制的弊风,学生的自由,几乎被压缩的如同针眼一般的小",而他又是一个"爱自由的人,对那些迷信的管束,怎么也不甘服从的。"于是处处受到排挤,使他性情忧郁,苦闷寡欢。另外,身在异国,作为弱国子民,他遭到了不堪忍受的歧视和凌辱。他看到,日本人轻视中国人像"轻视猪狗一样",他感到,作为"支那人"的滋味像"站在断头台上"一样。他委屈自尊,不但没有同情,反而遭到轻笑愚弄。渐渐地,他感染上了严重的忧郁病。

□ 简析《沉沦》主人公"他"的性格特征。

答:多愁善感、孤僻自卑是《沉沦》中患有忧郁症的主人公"他"的性格特点。他才华横溢有无所作为,他自视清高,又苦闷感伤。他常常一个人独自跑到人迹罕至的山腰水畔去读诗流泪,顾影自怜;当他处在稠人广众中时,又感到比一个人在冷清的地方还有孤独;路上遇到日本女学生,他也会因为自己是支那人而不敢同他们交谈。这种孤僻于自卑,使"世人与他的中间介在着的那一道屏障愈筑愈高了。

对爱情如饥似渴的追求是主人公忧郁症的一种特殊表现。在他看来,只有爱情才能滋润他干涸的心田。可是,他的孤僻自卑的性格又使他的追求被压抑,被扭曲,而以变态的形式表现出来,以至一步一步走向道德的沉沦。当他最后选择海洋作为自己的归宿,以洗涤道德沉沦的污秽时,当他向这多难的世界告别时,他以深情的目光凝望着遥远的祖国,喊出了令人心碎的声音"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这与其说是追求爱情的悲剧,不如说是弱国子民的悲剧。

□ 作者笔下的潘先生是怎样一个典型形象?

答:叶绍钧笔下的潘先生是一个自私而庸俗的小市民,作者把他放在一个特定的时代环境里来展现其性格特征。1924年,浙江军阀混战,潘先生带领全家逃难,逃难中潘先生的性格特点得到了最充分的暴露:他一遇风险,就手足无措,狼狈不堪;稍有安定,便又神色十足,得意忘形;处事待人没有原则,不讲品行,得过且过,逆来顺受。逃难中的潘先生实际上是动荡不宁的社会环境中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灰色人生和卑琐性格的高度集中。潘先生的处世态度和性格弱点,正是作者所选择的对社会给予揭露和批判的突破口,从这里让人看到了小市民的痼疾,甚至看到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一样,看到了我们民族的某些劣根性。潘先生的形象是那种特定的"灰色的卑琐人生"的艺术象征,其意义超出了小市民的阶层,它是中国民族劣根性的一部分。

□ 《潘先生在难中》体现了叶绍钧小说创作的哪些基本风格?

答:《潘先生在难中》也集中体现了叶绍钧小说创作的风格特色,不仅在取材方面反映了叶绍钧小说尤其善于描写城镇小市民和教育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灰色生活的特点,而且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显示了叶绍钧小说的基本特色。

①在艺术结构上不追求曲折离奇的情节,而是以质朴的描写,如实地表现平常人的平凡的故事,因此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真实性。

②不仅客观地描写潘先生这类小市民的生活状貌,更注重挖掘其矛盾、卑琐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立体化。

③作品善于运用富有特征的动作和典型细节来突出人物性格,并使之具有某种特定的幽默感。

④作品的语言纯净洗练,准确严谨而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这些都构成了叶绍钧小说的基本风格:朴实无华、真切自然。

□ 《子夜》主人公吴荪甫形象的性格和命运如何体现了作品的思想主题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答:《子夜》思想主题的表现,主要是通过对主人公吴荪甫形象的塑造来完成的。在《子夜》中,吴荪甫是一切事件和人物关系的连接点,矛盾突出的核心。作品把吴荪甫防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复杂的阶级关系中来刻画其性格特征,更加突现了这种性格的典型意义。

吴荪甫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民族工作业资本家的典型代表。在他身上相当充分地展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即在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主义的压迫下表现出一定的反抗性和进步性,但在压迫农民,压迫同行业弱者时却惟利是图,毫不手软,又表现出其保守和反动的一面。吴荪甫由振兴民族工业的勃勃雄心到破产失败的遭遇不是偶然的,而是集中体现了软弱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企图摆脱帝国主义官僚买办的压迫,幻想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而终究化为泡影的历史悲剧。

吴荪甫形象的典型意义还表现在他鲜明的个性矛盾:他精明强干,有眼光有魄力,有灵活的手腕,有欧美现代化的管理知识,有振兴中国民族工业的野心,但这一切都基于取资产阶级惟利是图的个人利益,因此他的性格又表现出相当的盲目性,刚愎自用,,色厉内荏,遇到挫折一筹莫展,软弱无能,无比自私。在家庭生活中,他也充满了矛盾和虚伪:一面是封建伦理道德的尊者,一面却独断专行,玩弄交际花,奸污女仆,与妻子貌合神离等等。

吴荪甫形象的共性特征和鲜明个性,使人们对当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处境和前途,以及对中国社会的性质及历史发表趋势有了生动而深刻的认识。

□ 简析赵伯韬的典型意义。

答:在《子夜》五彩缤纷的人物画廊里,仅次于吴荪甫的还有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赵伯韬是美帝国主义在华的银团垄断组织的代理人,是美帝国主义的掮客。帝国主义妄图通过他实现金融资本支配工业资本,打击和扼杀民族工业的发展,最后达到破坏中国的生产力,使中国各家殖民地化的目的。赵伯韬这只民族工业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他一开始就选中了经济实力雄厚的吴荪甫作为猎物。他决心以他的金融资本"一直逼到吴老三垮台!益中公司倒闭"为达到这个目的,他施展奸险狡诈的伎俩,千方百计地勾引吴荪甫陷入他"多头"的圈套里,进而明里让步,暗里捣鬼,并施展政治权术,买通西北军佯退30里,使他在公债市场占有绝对优势,最后在公债市场打败对手。赵伯韬的这些活动,大都是通过吴荪甫一次次的败北反衬出来的。吴荪甫所以失去了益中公司几十万资本,甚至连他的公馆都押进去,也是赵伯韬在公债市场上的魔力。这些都是从侧面表现了赵伯韬的实力和好艘段。赵伯韬这个形象基本是成功的。但由于作者较多地描写了他奸险狡诈、精神堕落的一面,对他在帝国主义面前的奴才本性揭示的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个反面形象的思想深度。

□ 《子夜》在长篇小说的艺术结构上有何特点?

答:《子夜》的结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子夜》的艺术结构是宏伟的。它通过吴荪甫把互相关联的"三条火线"联合在一起。既(1)公债市场上的斗争;(2)以裕华丝厂为中心的上海纺织工人的罢工斗争;(3)以双桥镇为代表的农民反抗封建恶霸地主的斗争。这三条火线的焦点都集中在《子夜》的主人公吴荪甫身上。把30年代初期从农村到城市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与斗争和谐地组织在一起,生动地展现了极为广阔的生活图景。

②《子夜》的艺术结构是严谨的。它以吴荪甫和赵伯韬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把众多的任务,纷繁的线索,广阔的场景,集中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而且主次分明,条理清晰,波澜起伏,缜密自然;

③《子夜》的开头与结尾是作了精心设计的。一、二两章借吴老太爷来到上海及其暴死、发丧,引出众多的人物与线索,以后的十七章各条线索交错发展。结尾处虚写工农红军的日益壮大,同吴荪甫的失败相对照,预示出中国的前途与希望所在。

□ 简析《子夜》的思想主题。

答:《子夜》是茅盾的里程碑似的现实主义力作。作品以"子夜"为名,象征着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社会现实。它通过对中国20世纪30年代初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及社会矛盾的全景性大规模的艺术描写,特别是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处境和前途的生动描写,艺术、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即中国不可能在帝国主义侵略下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只能是越来越殖民地化。在军阀混战、农村经济严重破坏 、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工商业空前危机的社会大动荡、大危机、大转变的政治局势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同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支持下的买办资产阶级的角斗中,最终只能走向买办化或破产的历史命运。从而以艺术的形式回击了托派鼓吹的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谬论。

□ 简析《子夜》的艺术特色。

答:《子夜》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主要是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典型化,描写手法的多样化,语言的丰富多彩和结构的宏大严谨几个方面。

①人物形象的典型化。小说中的任务都是按各自阶级(典型的共性)的个人性格,以其特有的方式活动着。吴荪甫的奋斗、挣扎、失败;冯云卿的投机、取巧、破产;赵伯韬的勾引、预谋、取胜等。不论是失败、破产还是取胜,既是他们个人的,也是他们阶级的必然命运。因此这些 任务都是典型的。对其他人物的塑造也是如此,就连吴老太爷进城"风化"也带有很大的典型性;他象征着旧中国封建的"古老的僵尸:,在新时代的暴风骤雨中风化了。

②描写手法的多样性。对于典型任务的刻画,小说主要是采用心理棉写手法。作者善于捕捉人物一刹那的内心活动去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常常达到细致入微、生动可感的境地。同时,小说在人物塑造上还巧妙的运用了典型细节,使人物的性格更加突出。

③语言的丰富多彩。小说针对不同人物的不同精神状态以及同一人物不同时期的不同心理,分别采用不同的语言,富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④结构的宏大严谨。子夜展示了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画面,其中的三条线索是描写的中心,这三条线索由于其联系着社会的各个层面,因而显得宏大,但同时又系于吴荪甫一人之身,多方面展开,因而又显得严谨。

□ 简析《家》的思想主题和艺术成就。

答:巴金的小说《家》以加作为封建专制王国的缩影,无情地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腐朽,表现了封建大家庭中道德沦丧、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奢侈堕落等丑陋现象,有力地控诉了封建专制制度对年轻人的压制和摧残,同时热情地描写了封建家庭中年轻一代的觉醒和反抗,歌颂了他们向封建家庭及封建制度做斗争的叛逆精神。作品通过上述描写,从根本上揭示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

《家》在艺术结构上成功地用家庭作为社会的缩影,通过解析家庭进而剖析社会,以小见大,并具有浓厚的生活意蕴。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椅披封建家庭中不同性格、不同遭遇的人物形象,特别是觉慧、觉新、瑞珏、鸣凤、高老太爷等,都是典型环境里的典型形象。作品的语言朴素畅达而又充满热情,具有很强的心灵穿透力和审美感染力。

□ 比较分析觉新、觉慧形象的性格和命运异同。

答:巴金小说《家》中,成功地展示了封建大家庭中年轻一代不同的人生道路,刻画了觉慧、觉民、觉新三弟兄特别是觉慧与觉新的不相雷同的性格,展现了他们的不同命运。

觉慧是一个叛逆者的形象,是一个"幼稚而大胆的叛徒",他的叛逆性格主要是在家庭内部通风件势力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在认识上,他是高家所有人当中最清腥的一个,他第一个看出了封建家庭必然崩溃的趋势,并渴望它尽早瓦解。于是在家庭反封建斗争中,他总是站在最前列。他反对大哥觉新的"作揖哲学"饿"抵抗主义",而信奉"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的人生哲学,并以此作为行动指南鼓励自己和同伴。尤其可贵的是他敢于蔑视以高老太爷为首的专制家长的权威,并针锋相对地与他们进行斗争,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分开支持觉民抗婚,反对请神趋鬼的行为,他劝说觉新为嫂嫂的生命安全而斗争……

觉慧的反抗是勇敢的,却又是幼稚的。觉慧是一个"幼稚而大胆的叛徒".作家既写了觉慧性格中大胆叛逆的一面,同时也写出了他"幼稚".觉慧的幼稚,突出地表现在他对他所反抗的敌人的腐朽性和吃人本质缺乏足够的认识,过高的估计了个人反抗的作用。高老太爷死前,为了缓和一下祖孙的矛盾,做了一个姿态,说冯家亲事不提了,觉慧就以为二哥的逃婚胜利了。于是,他带着似乎打败了千军万马的胜利豪情而归家了。觉慧的思想性格,不仅明显的带有他出身阶级的局限性,同时也带有五四时期一般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狂热性的弱点。但是,觉慧性格的主防哪个面,仍然是大胆的叛逆精神。他仍不失为20年代初期中国激进青年的典型。

觉新是小说中性格内涵最丰富的一个。这是一个在专制主义重压下备受精神折磨的病态灵魂,是一个为旧制度所熏陶而怯懦和忍让的人。他是旧制度下就家庭中培养成长的青年,但同时看过一些新书报,受到五四新思想的熏陶,长房长孙的地位和封建家庭的骄阳则又使他逆来顺受,一味奉行"作揖哲学",客观上扮演了一个旧礼教旧制度的维护者的角色,他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觉新在一系列迫害面前屡屡退却妥协,其根源就在于封建制度以及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他是一个悲剧任务,从他身上,作者控诉了残酷、无情、腐朽的封建社会和家庭。

□ 比较分析小说《寒夜》中,汪文宣与曾树生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共同的悲剧命运。

答:在巴金的小说《寒夜》中,主人公汪文宣与曾树生都是大学毕业生,由恋爱而结合,本来可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在事业上携手兴办教育,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但战乱的年代摧毁了他们作为普通知识分子的合理的愿望,他们或逆来顺受或与命运不懈抗争,但最终都未能逃出悲剧性的结局。

丈夫汪文宣是一个重视、本分、为人忠厚的知识分子,他毕业于大学教育系。在生活与事业上他没有过高的要求,只想与妻子合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使自己学来的知识有用武之地,在生活上,他希望有一个美满的家庭,过上俭朴有自得其乐的生活。这样一个平凡、质朴的理想,在当时的社会只能是一种奢望。办不成教育,他被迫在一个半官半商的图书公司里担任一个小职员,拿着微薄的薪金。他是一贯性格怯懦的人,在公司里,整日战战兢兢、担惊受怕地过日子,生怕伤害他人。唯其软弱可欺,偏偏遭到上司和同事们的白眼和冷落,连一贯给他送稿件的工友欺负他,他都不敢对自己进行保护,这是软弱到了极点。在家庭生活中,他更为处理不好妻子与母亲的关系,被搅的头晕脑胀。汪文宣从小是独子,父亲去世的早,母亲把他一手带大,他深知母亲的勤苦,从不愿违背母亲的心愿,做使他伤心的事;同时他与妻子曾树生有着深厚、浓烈的感情。两个女人同样爱着汪文宣,但母亲与妻子之间却得不到应有的沟通与理解,经常为了他而吵架。汪文宣面对着两个女人,不忍心伤害她们之中的任何一个,只能以对自己的责备和委屈换取她们的同情和家庭暂时的安稳。在工作与生活的双重压力下,他痛苦万分,染上了肺病,在抗战胜利的锣鼓声中悲惨地死去。汪文宣的悲剧命运,他坎坷、凄凉的人生经历,是许多像他一样正直的就社会知识分子无法逃避的必然结局。

妻子曾树生是一位温柔、美丽而不甘堕落的女性,她无微不至的关心、体贴丈夫,挣钱供养这个破落不堪的家。出于生活所迫,她不得不到一家银行当"花瓶",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这样做,她完全是不得已,却遭到婆婆的物理斥责与侮辱。在婆婆正日的威逼于责难下,她原本受伤的心灵更得不到慰藉与温暖。面对陈经理的热烈追求与沉闷、压抑的家庭生活,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她与陈经理一同飞往兰州。在抗战胜利后,她马上回家看望,但盼到的却是丈夫已经去世,婆婆带着小宣已经搬走,她所牵挂的家也不再存在了。

汪文宣、曾树生都是旧社会中平凡的小人物,都具有一颗善良、质朴的心,他们身上有着自身的弱点,但他们家庭生活的不幸,主要是由于那个动荡的社会所造成的,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日本侵略者发动的罪恶滔天的侵华战争,国民党当局的反动统治,正是这些社会的原因激化了他们的家庭矛盾,导致了家庭的最终破裂。

□ 祥子的悲剧命运及其根源具有怎样的时代社会内涵?

答:祥子是老舍笔下的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形象,但他鲜明的性格和悲剧性的人生道路使之具有了高度的典型意义。

是当时的社会及其制度将祥子彻底毁灭了,祥子从一个淳朴善良的好人,最后堕落为一具五毒俱全的"行尸走肉",这一悲剧从跟本上说就是社会性的。祥子的命运的悲剧具体表现在他的人生理想与时代社会的根本冲突上。什么是祥子的人生理想呢?说到底不过是想凭自己的力气挣钱买辆属于自己的车,然后靠自己的力气吃饭,也就是说想靠个人的力量"独自混好".但时代社会偏偏不让祥子这个起码的的人生愿望得以实现,并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祥子的理想化为泡影。祥子买车卖车三起三落的过程典型地表明了个人的人生理想与时代社会的水火不融,也说明了个人奋斗道路的行不通。

祥子的命运悲剧性是有着多重深刻的原因的。首先是社会制度的罪恶,黑暗的社会像有无数只无形的手死死地拖住祥子,祥子命运中的许多不幸遭遇看起来是偶然发生的,但实际上都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社会的黑暗与腐败使祥子原先美好纯真的心灵一点一点地被腐蚀了。其次,是祥子作为小生产者也有着自身的思想局限,他不可能具有正确的选择人生道路的眼光,而只能在个人奋斗的路途上苦苦挣扎,最后成为一个"个人主义的末路鬼".第三,虎妞对祥子身心的摧残,以及小福子等人的悲剧结局,也从不同侧面加剧了祥子的堕落,使他万念俱灰,彻底走向毁灭。祥子的悲剧是时代社会的悲剧,也是个人奋斗的悲剧,祥子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社会里广大底层劳动人民共同的悲剧的集中体现。

□ 虎妞形象的内涵是什么?

答、虎妞是《骆驼祥子》中一个重要的女性人务形象,在某种意义上,她是一个女性中的祥子。在中国旧社会,一个男子生存的基础是地位和金钱,一个女子生存的基础是美貌。在这一点上,她也像祥子一样,实际是一无所有的。作为一个生活在病态社会里的病态的老姑娘,表面大胆泼辣,但内心也很苦恼。她有着追求幸福的愿望,并因这种愿望不能正常实现而形成了变态的心理。她对祥子有着感情真挚的一面,也为此被迫失去了父亲与财产,最后悲惨的死去,在她身上确有某种悲剧因素,但虎妞性格的主导方面是阿浓重的剥削阶级思想意识,她利用经济优势控制着祥子,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对祥子的精神崩溃起到了催化作用。虎妞的性格从总体上说是矛盾的、复杂的、悲剧性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