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登录
四川成人和教育管理有限公司 - 笔记串讲 - 经管类 - 0071社会保障概论 - 浏览文章

自考00071社会保障概论(笔记)2

2016/5/26 11:04:360人浏览0评论

社会保障的理论源流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理论渊源

一、社会思想渊源

1、西方理想社会思想

这种思想最早体现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公元前428——公元前347年)的《理想国》中。柏拉图反对私有制,强调分工与互助,追求财产公有,主张确立公正原则,消除暴力和贫困,倡导社会平等与秩序和谐。

进入近代社会以后——

英国的莫尔(1478一1535年)在《乌托邦》(《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一书中,对当时英国社会进行批判,指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并描述了一个没有剥削、财产公有、分配公平的理想社会。

意大利的康帕内拉(约1568-1639年)在《太阳城》一书中,描述了一个政治民主、财产公有、由全社会有计划地组织生产和消费、没有贫富对立、实行按需分配的理想社会,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都能够得到保障,社会成员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助共济关系。

法国的摩莱西(约1706-1758年)在《自然法典》一书中,用理性原则论证未来社会,并从理性和正义出发,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认为它是万恶之源,只有公有制才合乎社会正义,提出社会应给每一个成员安排工作。

法国的圣西门(1760一1825年)在《论实业制度》,傅立叶(1772一1837年)在《新的工业世界与协作的世界》中,也都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并构想出了未来理想社会的模式;英国的欧文(1771一1858年)在《新社会观》一书中,提出合作公社,主张通过改革实际来构造理想的社会模式,并身体力行进行社会改革的实验。

2、中国社会思想

纵观中国历史,社会保障思想最早是与安民、抚民的思想混合在一起的,它可以追溯到舜时期。

而真正产生社会保障原始思想的时期则是奴隶制度得以确立,尤其是诸子百家的思想得以创立以后。以后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发展,就逐渐形成了对后世颇有影响的大同社会论、社会互助论、仓储后备论、社会救济论等各种社会思想。

(1)大同社会论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礼记·礼运篇》中对大同社会作出过这样的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残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在汉代以后的封建社会里,大同社会的思想又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东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世外桃源,宋代康与之在《昨梦录》中描述的理想社会,洪秀全在《原道醒世训》中提倡的“太平天国”等,都表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

进入近代社会后——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以仁爱之心、人道主义作为大同社会理想的基石,并汲取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其内容还具体涉及养老院、教育与医疗福利、社会公益事业等。

孙中山是中国大同社会思想的重要继承者,他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三民主义”,而其中的民生主义包含着社会保障的理念。所谓“民生”指的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家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并主张兴办教育事业,保障充分就业,实行全民的公费医疗,建立养老设施等。

(2)社会互助论

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就主张“兼爱交利”,提出“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孟子主张“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汉代,于吉撰著《太平经》一书认为“或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罪不除也……然智者当包养愚者,反欺之,一逆也;力强者当养力弱者,反欺之,二逆也;后生者当养老者,反欺之,三逆也。”

宋代学者张载提出敬老慈幼、扶困、济贫的思想。

孙中山先生更认为互助是人类的本性,主张人类社会的进化以互助为原则,提出“进化之动力在于互助而不在竞争”。

(3)仓储后备论。仓储后备论是一种主张建立谷物积蓄以备灾荒并济贫民的社会思想。

汉代大臣贾谊上汉文帝疏中说,“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至今,未之尝闻……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明代汪文义指出,“能积于不涸之仓,藏于不竭之府者,可御水旱之来,当患而为之备,即灾而为之捍者,可免流离之苦”。

不仅如此,历朝历代的统治者还将仓储后备论变成具体的救灾措施。

(4)社会救济论 。

  纵观中国史籍,有关社会救济方面的议论与著作很多,其中赈济说的影响最为深远。

  所谓赈济说,即主张用实物(主要是粮食与衣服布帛等)和货币救济遭受灾害或生活极端困难无法生存的社会成员,以保障其最低限度的生活需要的一种保障思想。

宋代《救荒全法》中指出:“赈济者,用义仓米施及老、幼、残疾、孤、贫等人,米不足,或散钱与人,即用库银籴豆、麦、菽、粟之类,亦可。”(菽,豆的总称)

到了明代,林希元、王圻二人对赈济说作了系统概括,不仅主张赈济,而且专门列出了赈济的方式与实施措施。

二、经济思想渊源

早在17世纪,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英国的威廉·配第(1623--1687年)在其著作《赋税论》中就有关于社会保障的思想。

威廉·配第主张国家应合理地干预经济生活,并要保证六项公共经费的开支,包括“国家的公共经费,就是陆、海两方面国防所需的经费”,“公共经费的另一项目是行政官吏——首长和其助手的俸禄”,“公共经费的第三项,就是为拯救人的灵魂,启示他们良知所需的经费”,

另一项目是各种学校以及大学所需的经费”,“另一项目是对孤儿、无家可归的儿童以及弃婴的抚养经费,和对各种失去工作能力的人及其他没有工作的人的赡养费”,“最后的一个项目,就是修筑公路、疏治可资通航的河流、水道、建筑桥梁、港湾和举办其他公共福利事业所需的经费”。

六项公共经费,其中四项可以削减……对这两项,我们主张增加。大体上说,我把这两项中的头一项叫做贫民救济。这包括身体健康的老年人,……此外还有孤儿、无家可归的儿童及弃婴的收养所”,“当所有无依无靠和没有工作能力的人都得到这样的扶养,而懒惰和盗窃成性的人都由法官加以管束并处罚的时候,我们就必须为所有其他贫民寻找一些固定的职业……他们的儿女也要像上面所说那样在其他地方得到抚养”。

18世纪末到19世纪,早期英国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西斯蒙第(1773--1842年)尽管提倡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但他在《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一书中关于财富与人口的关系时提到:“富人能够增加自己的财富,他们有时用增加新产品的方法,有时窃夺原来应该属于穷人的一大部分财产;为了使这种分配更为合理、分配均衡,我们几乎始终呼吁亚当·斯密所摒弃的政府干预。”

我们把政府看成应该保护弱者不受强者欺侮的保护者,应该成为没有自理能力的人的保护者,应该代表公众的长远利益,应该使长远而稳定的集体利益不受暂时而又强烈的个人的利欲所侵犯”。“立法者还必须使穷人得到某种不受普遍竞争影响的保障……只有财富的增长才能使全国各阶层以获得更多幸福。”而保证国家的那些阶层的人的经费“必须由集体通过从每个人的收入中强制征收一部分税款来支付”。

19世纪,英国改良主义经济学家霍布森(1858-1940)提出为保证“最大的社会福利”,国家必须干预生活,国家不仅可以通过赋税消除财富不均,而且应当对一些企业进行直接管制,以便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调和起来,使“最大多数的人最大幸福”得以实现。

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英国经济学家庇古(1877-1959年)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认为增加国民收入总量而不减少穷人的绝对份额,或增加穷人的绝对份额而不减少国民收入总量,都意味着社会福利的增加。从这一理念出发,庇古主张政府干预再分配或第二次分配,以增加社会福利。

马克思(1818-1883年)在1875年《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六项扣除”学说,即“要从社会总产品中首先进行扣除:其一用于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其二用于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其三用于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在把余下部分进行个人分配之前,还得从里面扣除:其一,和生产没有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其二,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其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设立的基金”。这就更加鲜明地表述了社会保障的思想并说明了社会保障基金的具体来源。

三、政治思想渊源

17世纪,英国的洛克(1632-1704年)提出的个人主义、自由、议会、民主、私有制等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立身之本,同时也确立了国家为保障责任主体一职:“国家是以公共权力为支持,以法律和所有权为内容的共同体,凡是为了谋求维护和增进公民生命、健康和所有权的事务都归国家”。

18世纪法国的伏尔泰(1694--1778年)认为,一切享有各种天赋能力的人,都是平等的,最好的政治统治就是各种不同身份的人在其中都能得到法律的平等对待和保护。

18世纪后半期,美国的托马斯·潘恩(1737-1809年)提出:“不论政府的形式或组织如何,其惟一目的应是谋求普遍的幸福”,应该将政府所征收的税用于救济穷人、发展教育,为老年人提供养老保险并提供城市失业救济,希望政府通过合理税收来逐步消除贫穷、愚昧。

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杰斐逊(1743一1826年)曾强调天赋权利论、人民主权论,强调权利的平等和不可侵犯性。从每个人固有权利出发,杰斐逊认为,成立政府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公民的权利特别是生存权。

18世纪末到19世纪,德国康德和黑格尔的政治思想蕴含的社会保障理念也是十分丰富的,他们对国家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应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康德(1724-1804年)认为一切公共权利的最后目标就是每个公民能够绝对地拥有分配给他的东西。

黑格尔(1770-1831年)认为国家是一个独立的有机体,而个人只是国家的一些环节,只有在国家中并通过国家才能实现其人格、自由和权利。

18世纪英国功利主义的代表边沁(1748-1832年)提出的“最大幸福”原则。边沁认为,每个人都追求自己最大幸福,但个人对最大幸福的追求并不一定导致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如果一个人的最大幸福以多数人的不幸为代价,那么,这种个人最大幸福就不应是社会追求的理想,因为只有大多数人最大幸福的社会才是人类追求的理想和价值标准。

四、宗教思想

在西方社会,宗教被称为慈善之母,它对早期社会保障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思想方面,而且也突出地表现在实践活动中。因此,宗教的产生与发展,亦构成了社会保障理论渊源的另一个来源。

宗教对社会保障的作用:一是奠定并强化了社会公平与社会互助等道德基础;二是提供了制度安排最初的方法示范;三是补充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不足。

第二节 社会保障理论的主要流派

一、民主社会主义学派

1、民主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民主社会主义是在“讲坛社会主义”和“费边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支社会保障流派,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用社会主义的旗号来实施福利国家政策。

讲坛社会主义”又称新历史学派,是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在德国盛行的一种学说。它反对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举措,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鼓吹劳资合作和实行包括社会保险、缩短劳动日、改良劳动条件等社会政策。“讲坛社会主义”由德国一些高等学校讲授社会主义学说的教授、学者创立,其代表人物古斯塔夫·斯莫勒、阿道夫·瓦格纳、路德维希·布伦坦诺等。

费边社会主义”是英国一些学者在1884年成立的费边社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社会学说,韦伯夫妇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这种学说害怕阶级斗争,反对暴力革命,主张社会改良。主张扩大政府权力来改善社会福利,认为只要把私有财产转移到国家手中就是向社会主义过渡,提出对非劳动所得收入和遗产征收累进所得税,要求制定全国最低生活标准并由国家采取一切措施来保障居民的生活不低于这个标准,以渐进转移支付的方式来实现所谓的“社会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英国工党作为欧洲最大的社会民主党,提出了“民主社会主义”理论与纲领,同时制定了“政治自由、混合经济、福利国家、凯恩斯主义和平等信念”等五大原则,并于1951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召开的“社会党国际”成立大会上公开提出。在这次会议上,各国社会民主党共同发表了《法兰克福宣言》,英国工党的混合经济、公平分配收入等主张被接受。

2、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

(1)主张用国有化和计划经济来推进福利国家政策,提倡劳资合作,强调通过高额累进税对收入和财富进行再分配,以实现收入均等化和社会公平。

(2)在社会理想方面,民主社会主义主张社会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们拒绝暴力革命,主张通过社会改良来实现社会主义。

(3)在对待社会福利方面,主张实行全面的社会保障计划。

(4)在道德价值观方面,民主社会主义一致推崇平等、自由、博爱。

3、对民主社会主义学派的简要评价

(1)民主社会主义的许多观点、主张等,构成了福利国家的理论和政策基础,迄今仍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从而确实是现代社会保障事业的积极推动者。

(2)民主社会主义提倡的理想社会,只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要手段,要真正实现社会主义仅靠这些措施显然不行。

(3)民主社会主义的国有化和计划经济主张,以及用高税收、高公债和通货膨胀来支撑的高福利政策,已经遇到了现实的挑战,从而有重新检讨的必要。

二、新自由主义学派

1、新自由主义的产生及其代表人物

   古典自由主义是19世纪初开始出现的一种资产阶级政治思潮,主张公民自由,强调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反对马克思主义。其代表人物是边沁、穆勒、坎斯曼等人。

古典自由主义思想一直持续到20世纪早期。到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以哈耶克和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他们以推崇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自由资本主义著称于世。

2、新自由主义学派的基本观点

(1)认为以个人自由为基础的私人企业制度和自由市场制度是迄今为止所能选择的最好制度。

(2)主张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竞争,反对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干预。

(3)全面否定福利国家的普遍福利政策。

3、对新自由主义学派简要评价

(1)纵观新自由主义理论,可以发现其对于个人自由、个人责任、市场效率等问题的阐述是有一定道理的,对福利国家的某些批评也是中肯的。但它对福利国家持完全批评的态度,这是不尊重历史事实的,因为即使是新自由主义思潮盛行的英国,肯定福利国家的正面成就大于负面效果的思想仍然居于主流。

(2)从新自由主义理论,我们能够吸取到的养分或许就是保持对社会保障持续膨胀的警惕,同时发挥出市场机制的应有作用。

三、中间道路学派

1、中间道路学派的产生和发展

作为一种学说或思潮,中间道路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1938年,英国的马克米廉(英国学者,1957-1963年担任英国保守党政府的首相)与凯恩斯、贝弗里奇等合作出版了一部论述社会和经济再造计划的著作──《中间道路》,由此而确立了中间道路的基本理论。

2、中间道路学派的基本观点

第一,资本主义是最好的体系,这个体系导致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第二,不管资本主义有什么优点,它本身仍然产生了许多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导致了贫困、不可容忍的不平等和失业,这些问题是由市场经济所带来的。

第三,政府的行为能最大可能地解决这些问题,能结束贫困,降低不平等,实现充分就业。

3、对中间道路学派的简要评价

客观地评价中间道路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它其实是在妥协与矛盾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折衷理论,这种理论观点及其政策主张确实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但能否最终被西方国家普遍并长期接受,从而成为现实政策,以及能否真正取得经济增长、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成果,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关键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