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主要观点
答:1)儒学的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人也”的说法最为基本。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是“仁者,人也”的最基本的要求。这句话施之于为政者,是要求不要只顾自己和自己的宗族,而要公正的对待他人;施之于日常的为人,则是尊重他人,把别人当人看。2)孔子也很看重“礼”,并反对把礼看成“钟鼓玉帛”的形式,而是维系社会和谐、上下关系的保障物,实际也关乎人的生存,所以他强调人们应当用真诚之心去尊礼。3)他的“救弊”更偏向以治心的办法改善社会、人伦。因此他特别强调为政者的道德感化力,如果 上层以仁道治理社会,就会象天上的北辰那样,成为世人道德的方向。
二.孟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1)孔子“仁”的观点,由孟子发展而成为“仁政”,就是要求君主“制民之产”,如“五亩之宅树之桑”等等。孟子面对的现实与孔子不同。孔子时代是旧贵族普遍的堕落,而孟子面对的是残暴嗜杀的新贵,所以“救弊”方略有不同。但他们都把救世的理想,与掌权者的道德觉悟连在一起考虑。这是儒家学说“救时弊”的内容。2)关于人生理想的内容,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即人是天地创生的,含有天地之德。但这种德,只是一种根芽,需要加以培养,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最终成贤成圣。
三.老庄思想
答:在人生观上,老子“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在政治上则崇尚“无为而无不为”。只有摆脱一己的成见、矜持、私心等主观的障碍,才可以全面的认识外物,不受蒙蔽,才可以有效的驾驭臣民,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庄子的哲学重在个体精神解放,这种宗旨的最高表现是“逍遥”,即无矛盾的生存于世界之中。庄子的解放,是主观形态的解放,他并不否认矛盾,他只是强调主观上对矛盾的摆脱;他也不否认客观现实,只是强调超越的生活。摆脱、超越的方法就是“齐物”,即避免用是非、大小、好坏等主观倾向看外物,实际也就是打破以自我为中心的精神限制。
四.法家思想
答:法家在先秦明显分前后两期。早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以及在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等。他们试图对宗法社会的旧结构及礼法习惯有所革除,目的在富国强兵。据《商君书》及《管子》记载,早期“法”的精义是“尚公义”,即建立普遍的法度,上约君主,下约民众,以一种公平的法度治理国家。后期法家集大成的人物是韩非子,他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结合在一起,发展一套专门为君主权利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在“法”的方面,后期法家使“下约民”的一面畸形发展,主张对民众严刑峻法,所谓“以杀去杀,以刑去刑”。法家理论对后代中国政治影响极大,负面作用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