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登录
四川成人和教育管理有限公司 - 笔记串讲 - 经管类 - 0321中国文化概论(选修) - 浏览文章

00321自考小抄:中国文化概论_复习必看11

2016/5/26 16:25:270人浏览0评论

.墨家思想

答:墨家学派产生于春秋时期,创始人墨翟据说曾受过孔子的影响。墨子是位手工业者,他的学生,即是他劳动技能的徒弟,又是他思想的传人;劳动的协作,使这个学派有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等。兼爱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即不分差等、不分亲疏远近地互爱互利。节用是节省财用,这也是针对统治阶层的奢侈浪费提出来的。节用相连的是“非乐”,反对敲诈民利的“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墨家学派出现的本身,是那个时代私有生产大发展的结果,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有思想的代言人。在当时没有哪个学派能象墨家那样,完全以劳动者的出身、站在私有生产者的立场上,向上层社会申明自己的利益,捍卫自己的财产。诚然这个学派有他的局限,但那是他刚兴起时的幼稚;尽管幼稚,也显示出他独具的气魄。像选贤做天子的想法,就不是其他学派敢提出的。这个学派在问世不久即遭到灭绝,实在是中国文化的一大损失。

六。名家(又称刑名家)

答: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邓析的“以非为是,以是为非”和公孙龙、惠施的“离坚白”、“合同异”的争辩,都有很强烈的思辩色彩。它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一实际(即“名”和“实”)的关系问题。

名家是先秦以思维的形式、规律和名实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派,战国时称“刑名家”或“辩者”,西汉始称“名家”。

.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其后果

答:1)是大一统帝制文化阶段性走到尽头的结果。西晋败亡的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乱”,八王都是晋朝皇帝的家族成员,他们对自家皇位的争斗,实际上是曹魏以来皇权建立不合法理的恶果。八王之乱争夺皇权,弄到家族内部骨肉相残的地步,实在是在政权的“继统”一事上失去了道德的表现。2)但继统问题的道德沦丧只是结果和表象,深层的原因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的势力膨胀,根本妨碍着统一王朝的稳固。在这不断的动乱背后,都有东汉以来把持了地方势力的士族在起作用。西晋建立后,这种状况并没有多大的改变。这个阶层由于获得了太多的既得利益而变得无所作为、精神腐朽。高官厚禄可以世袭,带来许多腐败。一个重要表现是士人的不恤国事。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奢侈腐朽。奢侈的生活要维持,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千方百计地搜刮民财,贪污受贿之风大行其道。国家如何不亡!这里人们可以看到如下事实:从西汉重儒术起,几百年培育起一个对维系社会政治有重要职责的阶层,到汉晋之际,已经被权力腐蚀,负不起它应负的政治责任。

.西方文化对中国近代化文化的冲击

答:1840年鸦片战争以降,中国遭受以鸦片、大炮开路的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内忧外患,病痛百出,中华民族遭受史所未有的打劫。“救亡图存”的民族危机感唤起大批先进人物重估传统,检讨过去,并尝试从西方文化那里寻求图强制夷、救国救民之方。于是西方近代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诸流派学说,西方近代的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地学及其近代实验科学的方法,都被大量引进,从而使各种错综复杂的学说与实践此起彼落,“中西古今”论争不休,并由此演成两派:顽固派和洋务派。洋务派标榜“自强”的洋务新政,并在与西方近代文化接触的过程中,逐渐分化出一批具有新观念的知识分子,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至维新运动时,两派又演成“新学”对“旧学”、“西学”对“中学”、“学校”对“科举”的尖锐斗争。西方学术思想包括政治文化中的国家学说、契约论、三权分立、民主、自由、天赋人权等理念和议会、政党等国家制度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西学东渐引起的中西古今之争,是两种不同的学术文化进行交流时必然发生的结果,它不仅促使国人重新反思传统,清理学术,对本土文化作出新的判断与估价,而且打破了中国文化长期以来封闭独立发展的状况,真正走向与世界文化互相对话谋求发展的道路。当然,中国文化的这种改变态势,是被西方文化的霸权性、强制性逼出来的,西方文化是主动入侵,中国文化是被动抗争。但物极必反,东方睡狮终于在西方“船坚炮利”声中猛醒了过来。

.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三个主要思潮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综合创新论”、自由主义的“全盘西化论”与保守主义的“儒学复兴论”。这三种文化思潮代表了中国文化现代趋势的三种文化主张、三种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马克思主义者坚持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并在实践中日益强调“中国特色”,断然拒斥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全盘西化”;自由主义者主张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的老套,坚持“现代化就是西化”;现代新儒家坚持中国本位文化,坚信“中国文化在本源上没有任何不足”,在此前提下吸收西方的科学民主,走“工业东亚”的“儒家资本主义道路”。这三大文化思潮的思想分歧是显而易见的,但三者之间也存在某些相似相通之处。有论者认为,他们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思考如何对待传统,如何引介西方文化,如何建设中国的新文化;都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振兴中华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都主张向西方引进先进的科技与管理,但又都想避免西方文明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矛盾和缺点;都希望走出中世纪,迈向现代化,在思想上都具有文化启蒙的性质和作用。


关键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