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呼声”广播电台
1941年8月开始播音,用英、俄、日、中四种语言。是抗日战争时期,苏联以苏商的名义在日本侵略军占领下的上海建立的广播电台。内容多为反法西斯斗争的消息和评论,以及一些娱乐性节目。“苏联呼声”广播电台对二战的真实报道,从侧面支持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1945年8月8日被日军查封,抗战胜利不久恢复播音。1947年1月被国民党当局查封,引起上海舆论界抗议。
“拒检运动”
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新闻界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
1945年8月重庆国讯书店在进步出版机构的支持下,不送国民党当局审查而自行出版了黄炎培撰写的《延安归来》一书,揭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
《延安归来》出版后,进步人士起草了重庆杂志界拒检声明,8月17日正式声明重庆《宪政》等16家杂志社不再送检。这一声明得到了重庆文化界的支持和响应。
9 月1 日记者节这天,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社论《为了笔的解放而斗争》,此后,由重庆出版界发起的拒检运动扩展到成都、昆明等地,并由出版界扩展到新闻界。
“拒检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使正在玩弄“和谈”阴谋的国民党当局陷入被动局面。为了缓和国内外的矛盾,国民党当局被迫于10月1日宣布废除新闻出版检查制度(收复区除外)。至此,国统区新闻文化界为之奋斗多年的取消新闻出版检查制度的斗争,经过为期两个月的拒检运动的洗礼,终于获得了巨大的胜利。
解放区反“客里空”运动
反“客里空”运动是土地改革时期,解放区新闻界针对当时新闻宣传中出现的问题而展开的一场反对虚假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运动。“客里空”是苏联剧本《前线》中一个新闻记者的名字。他擅长吹牛拍马,胡编乱造。
1947年,解放区正值土地改革时期,土改中的新闻宣传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如虚假报道、凭空捏造英雄人物、记者在报道中捕风捉影、甚至扭曲事实等。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机关报《晋绥日报》带头在报纸上开展自我批评,并由此展开了反“客里空”运动。
8月底,对于《晋绥日报》的做法,新华社发表文章加以称赞,并号召解放区报纸学习《晋绥日报》的用于开展自我批评的作风。此后,解放区新闻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客里空”运动。1947年9月,反“客里空”运动进入高潮,持续到1948年春天结束。
反“客里空”运动把新闻工作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克服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改造了新闻工作者的立场与作风,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
延安台三次转移工作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之际,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恢复播音,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和影响。
(1)抗战胜利后到内战前
①延安台一方面积极宣布中国共产党和平、民主、团结的主张,揭露国民党内战独裁阴谋,另一方面积极报道解放区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让国统区各界了解解放区、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
②延安台适应斗争形势,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改进宣传业务,制定了《语言广播暂行工作细则》(解放区广播史上最早制定的一份有关广播宣传工作的规则),编稿工作逐步走向成熟和正规。
(2)内战时期(三次战斗转移)
①1947年3月14日,延安台撤离延安转移到陕北瓦窑堡继续播音,3月21日更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向全国广播了青化砭大捷的消息,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斗志,粉碎了国民党的无耻谎言。
②1947年3月28日,陕北台转移到太行后,在号召解放区人民支援解放战争、推动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第二条战线)以及开展政治攻势瓦解敌军士气等广播宣传上取得很大成就。《对蒋军广播》节目的开办,以大量、真实的事实揭露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的欺骗宣传。
③1948年5月23日,陕北台转移至平山后,为人民解放战争夺取全国胜利,继续加强对国民党军队开展政治宣传攻势,瓦解了敌军士气。三大战役胜利后,广播宣传重点放在揭露国民党“和平”骗局上,号召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实现统一的民主和平。
总之,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解放战争中充分发挥了舆论工具的战斗作用,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推波助澜,加快了全国解放的进程。
毛泽东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讲话
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1948年4月2日毛泽东接见了《晋绥日报》编辑人员,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即著名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在这次谈话中,毛泽东对解放区新闻工作中两条战线的斗争作了经验总结,阐述了党报的作用、任务以及办报的路线、方针、风格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1)关于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作用和任务。他说,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因此,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充分地利用报纸。办好报纸,把报纸办得引人入胜,在报纸上正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
(2)关于无产阶级办报应有的方针。他认为,要办好报纸必须坚持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相结合的方针。
(3)关于无产阶级办报应有的风格。毛泽东指出,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这是我们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
(4)关于党报工作者的学习与修养问题,毛泽东认为,新闻工作人员首先要向群众学习,向社会实际学习。只有到群众中去,多听多看、多研究群众的要求和社会实际情况,且做且学,才能办好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