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宏观财政政策与国民经济的调节
1、重商主义,国家在促进经济福利中应该起主要作用。
2、自由放任主义,财富最好是由自利性的个人来生产,应该让自由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去发挥知道作用,而不是让政府去指导。
一、政府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两种主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财政政策:政府通过自己的支出或收入(包括税收)的变化来影响经济。
2、货币政策:政府采取某些措施来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水平。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互作用
财政的变化通常会影响货币运动,而货币运动反过来影响原来财政政策变动的结果。
二、1、非自愿失业:指工人愿意接受现行的或更低一些的工资率,但仍找不到工作而形成的失业。
2、“伊萨定律”主张市场自行运转,它认为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换言之,“需求只受生产的限制,任何人从事生产就是为了消费或者出售;任何人出售都是为了购买某种别的产品”。
3、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用来说明通货膨胀与失业在短期内存在权衡取舍关系的曲线。
4、凯恩斯主义关于非自愿失业的看法,非自愿失业总是存在的,经济体不可能达到充分就业。例如,投资减少将导致总需求下降,进而减少就业和国民收入水平。
三、“货币主义”理论:
1、代表人物:弗里德曼
2、与凯恩斯主义争论的观点:
(1)货币主义认为,现代经济的不稳定源于货币的不稳定;
(2)在任何场合,财政政策本身所产生的影响是很小的。
(3)货币主义认为,凯恩斯主义关于经济可以“精确调节”的看法不准确。
(4)扩张性财政支出和收缩性财政支出都会产生效率成本,这也是财政政策不能作为稳定政策的原因之一。
(5)货币主义者对菲利普斯曲线所代表的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可能交替关系,提出反对意见。
四、乘数与税收乘数:
1、乘数:每单位外生变量(如政府支出或银行储备)的变化所带来的引致变量(如GDP或货币供给)的变动情况。
2、税收乘数:用来反映税收变动与国民收入变动之间的关系:
税收乘数是指因政府增加(或减少)税收而引起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减少(或增加)的倍数。由于税收是对纳税人收入的一种扣除,税收高低会影响到投资并进而影响到国民收入。税收变动与国民收入呈反方向变化,即税收减少,国民收入增加;税收增加,国民收入减少。因此,税收乘数是负值。税收乘数又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
公式:税收乘数=收入变动/税收变动=-b/1-b
3、税收乘数大小的决定因素:
(1)进口漏出,没有将能够替代国内商品和劳务的支出考虑进来;
(2)税制结构,不仅仅有总额税组成,常常是更复杂的税收乘数;
(3)政府预算,原是假设保持不变的,现在政府希望增加税收;
(4)挤出,指政府支出的增加有可能会对部分私人支出形成替代,从而使国民收入增长变得缓慢。
4、边际消费倾向: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时,人们消费的增加量。
用公式表示就是:MPC=ΔC/ΔY。(ΔC是指消费的变动额,ΔY是收入的变动额)例如:
收入增加到3万亿元(增加了1万亿元),消费增加到2万亿元(增加了0.5万亿元),边际消费倾向就是0.5(0.5/1)。
5、财政政策的时滞:只要税收制度发生变化,就会立即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但实际上,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通常不会在制定后立刻付诸实施。弗里德曼非常强调时滞对经济稳定的重要意义。
(2)时滞的分类:
①认识时滞:从某项活动提出要求开始,到政府认为有必要实行为止的一段时间差。
②执行时滞:采取行动和实施该行动之间的时间差。这类时间差的产生是因为需要时间来执行已经变化了的决策。
③反应时滞:亦称“外部时滞”,是指一种政策付诸实施与最后对经济产生影响之间的时间。
(3)时滞的成因:
①认识时滞:因为相关决策者需要时间来收集和分析经济信息与资料。
②执行时滞:因为需要时间来执行已经变化了的决策。
③反应时滞:因为政策付诸实施与最后对经济产生影响需要时间。
(4)时滞的影响:各种时滞的存在限制了稳定政策的有效性,而且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经济的更大波动。
五、政治性经济周期理论,最初是由卡莱茨基提出的,他认为,如果经济处于衰退状况,政府就应扩张经济以避免大规模的失业。
五、为了防止政治性的经济周期、减少政策执行的时滞现象的方法:是建立一种能对经济活动水平变化作出“自动反应的财政制度”。
从税制来看,自动变化是指税入随国民收入的增减而增减。
六、自动变化与随意干预的区别:
随意干预,指政府有意识地调整经济活动,并将这种调整作为日常经济管理的一部分。
与之相反,自动变化是一种潜在变化,它以某种方式从内部影响财政制度,或者渗透到税收结构中,或者构成一整套应对各种形势的指导原则。
六、内在灵活性,当经济趋向衰退时,国民收入的减少部分应由税收的减少来得以抵消。
六、内在灵活性的优点、缺点:
主要优点:是它完全避免了认识时滞,同时,至少还可以避免部分执行时滞。
局限性:首先:它不能适应巨大的经济变化;
其次:内杂灵活性只能减少而不能消除循环变化;
再次:内在灵活性虽然可以缓解经济萧条的影响,但它也阻碍了经济复苏。
六、财政拖累
财政拖累是指这样一种影响:随着一段时期内名义收入的提高,通过累进税制而取得的税收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会增大。
假使某人一年收入为20000美元,当时收税起点为5000美元以上收税20%,这样他一年缴税为(20000-5000)×0.2 = 3000美元,即收入的15%。
现在假使由于通货膨胀,其收入上涨5%,至21000美元,但政府将税收起点上调2%(即5100美元以上收税20%),那么他今年将缴税(21000-5100)×0.2=3180美元,即收入的15.14%。这样使得收入中缴税比例提高,导致财政拖累。
所得税指数化的影响:会是税收制度自动稳定经济的作用大大减弱。
七、弗里德曼的“永久性假说”:
当人们对自己的消费进行规划时,不会考虑短时期的收入变化,相反,人们考虑的是自己“正常的”或“永久的”收入水平。
八、时滞会妨碍税收调整的效应
1、如果一种税收数量能够自动反映国民经济收入变化,那么认识时滞就可以得到避免;
2、间接税在避免执行时滞方面有较大的优越性;
3、所得税可以有效避免反应时滞,是因为所得税预扣制保证了税款支付与纳税义务在时间上的一致性。
九、所得税是稳定政策的主要工具(同时也是它的优越性)。
1、适宜性,所得税在税后收入的变化影响支出水平比较有限。
2、调整速度,所得税可以有效避免反应时滞,因为所得税预扣制保证了税款支付与纳税义务在时间上的一致性
3、税基宽窄,所得税的课征范围较广。
所得税是唯一符合这些标准的税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