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登录
四川成人和教育管理有限公司 - 笔记串讲 - 文学类 - 0819训诂学 - 浏览文章

00819训诂学复习资料3

2016/5/27 10:52:300人浏览0评论

八、试论述训诂学与语法学的关系

训诂学与语法也有密切关系。“训诂学家必须具有文法观念,才能把许多疑义的字句解释得怡然焕然,才能把前代许多增字为释的弊病和结蘜难通的解释扫除廓清。”(张世禄《训诂学与文法学》,载《中国文法载革新论丛》第171页,1958年,中华书局)杨树达《词论·序例》:“凡读书者,有二事焉:一曰明训诂,二曰通文法”。在我国,语法观念产生很早,但独立地系统地进行研究却很迟.早在先秦,语法观念与训诂学同时从名学研究中萌发。如《墨子·经说上》分析“且”字的语法作用,秦代就伴随着训诂学而发展,语法问题探讨包含在训诂之中,训诂学家们在解释词义时常常从语法的角度分析词的具体意义。例如《公羊》、《谷粱》二传就已经能从语法的观点上说明内动词、外动词、主动词、被动词,以及词序在前在后各种不同的语法意义。西汉时又出现了虚辞的概念。如西汉毛亨把“且”一类字称为“辞”,随后人们对虚辞认识越来越深入,东汉郑玄改称“语助”,到唐代孔颖达把字分为“虚字实字”,并且开始使用“语法”一词。到了清代,语法已成为训诂的重要内容,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是利用前人的构词法和句法研究的成果来解决古书疑难词义的问题。训诂学与语法学不同,训诂学研究语法,既不是研究某一时期的语法结构也不是研究语法结构的发展变化,而是借助语法知识疏通文意,以便人们读通古书。

九、训诂学和修辞学的关系。

训诂学与修辞学联系也十分紧密,古代书面语言作品,总是在在表达准确的前提下运用多种修辞手段,使文章简约、含蓄、生动鲜明,以增强文章的说明力和感染力,训诂要讲明文意,必然要借助说明各种修辞手段来研究古书辞例。古书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很多,如互文、对文、倒文、变文等。训诂学家要通过词面的意义挖掘其中蕴含的文意。以互文为例,所谓互文就是两种事物在意境上或上下文中互相体现、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它是古书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起到使语意含蓄精练,扩大词句内容的作用,汉儒解经已经注意到这种现象,郑玄称之为“互相备”、“互言”等。如《礼记·祭统》:王后蚕于北郊,以人纯服;夫人蚕于北郊,以共冕服。”郑玄注:纯服,亦冕服也,互言之尔。纯以见缯色,冕以着祭服。”纯服和冕服都是祭祀用的礼服,二者分开来说,是互文的关系,这句话的意思是:王后和诸夫人都要亲蚕于北郊,以供给祭祀用的礼服。(略)以上几个例子,都是在诗文中使用互文见义这种表现方法,使文字简炼而意义完备,我们有懂得这种方法,才能正确而完整地理解文词的的含意,提高阅读和欣赏诗文的能力。正因于训诂与修辞如此密切的关系,古代的训诂学家也往往以修辞角度来解决古书的疑义问题,如汪中著《述学》,俞榆著《古书》疑义古书举例》:

又有举小名以代大名者。《诗·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三秋即岁也。岁有四时而独言秋,是举小名以代大名也。《汉书·东方朔传》“年十二学书,三冬文史足用。”三冬亦即三岁也。学书三岁而足用,故下云:“十五学击剑”。注者不知其举小名以代大名,乃泥冬字为说云:“贪子冬日,乃得学书。”失其旨矣……

十、训诂学与文字学的关系

训诂学要以文字为辅翼。训诂学与文字学在很多方面是相互解释,相互依存的。了解汉字形体结构,古今字形的变化和古今用字的不同,对阅读古书至关重要。文字虽然只是语言的记录符号,但由于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原始汉字都是根据词义,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造出来的。所以一部分汉字可以根据字形推求字义。如:(斗)《说文》:“十升也。有柄,象形。”亦《说文》:“人之臂亦也,以大,象两亦之形。”(盥)《说文》:“澡手也。从臼水临皿也。”形声字一半表形,一半表音,形符表示字义类属,在表达词义方面,虽然不够具体明晰,但它却标示词义类属,划定词义的范围,启示思考方向,有助于判断词义。如“页”,象头形,凡是从页的字都和头的部位或头顷,头不正。烦,热头痛,顺,低头顺从。顽,浑头浑脑。形声字的声符也有的与词义有关。宋代王圣美所谓的“右文说”,清代段玉裁提出了“谐声之偏旁多与字义相通”的论断,他们都主张声符寻求字义,而文字的整体古今又有很大变化。比较接近造字原形的甲、金、籀、篆,已有笔意(即指字形中反映的词义)和笔势(即字形历此必须具有文字学的常识,找出字形发展变化的线索,才能准确地以形说义。由此可知,训诂学推求本义,需要文字学的帮助。

 

十一、训诂学课程要达到什么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以下几种能力:

(1)、独立地阅读古代文献、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能力。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其中的“怨女”的“怨”字,乃蕴积之意,不可误解。通“蕴”。《新序·杂事》:“后宫多幽女者,下民多旷。”

《荀子·哀公篇》“富有天下而无怨财”,杨倞注:“怨读为蕴,言虽富有天下而无蕴蓄私财也。”

(2)、较好地解决中学语文课本中古典作品的语言文字方面问题的能力

刘基《卖柑者言》“而独不足子所乎?” “所”字不同教材和文选注解释不同。应当“意”讲。杨树达《古书疑义举例续补》《“所”作“意”义用例》例证甚多。《汉书·佞幸董贤传》云:“上有酒所,从容视贤笑,曰:‘吾欲法尧禅舜何如?’”王先谦《补注》:“酒所”为“酒意”也。

(3)、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初步开展汉语历史词义研究和中国传统语言学研究的能力。

如《陈涉世家》:“苟富贵,无相忘”的“无相忘”由于有人译为“咱们互相不要忘记”,它应为“我不会忘记你”,“相”为偏指性副词。


关键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