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登录
四川成人和教育管理有限公司 - 笔记串讲 - 文学类 - 0819训诂学 - 浏览文章

00819训诂学复习资料4

2016/5/27 10:53:050人浏览0评论

第二讲   训诂的内容

  一、训诂工作包括哪些内容?

(一)注音。即给古籍中的生僻字词注音。古籍上的注音方法概括起来有四种:A﹑描写法。直接描述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B﹑“读若”法。“读若”法是以某字的读音为标准,指示人们照这个字的音去读即可知其音的方法。C、直音法。以同音字来注音的方法。D﹑反切注音法。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

(二)释义。包括 A﹑训释词义。词是句子组成的基本单位,要懂得句子的意义,首先要了解词的意义。因此准确的解释词义,就成了训诂的重要内容。  B﹑释句。大致有下面几种情况: (1)翻译。这又分为两类:a 直译:直译指译文与正文词义大致相应,语法结构基本相当的翻译。b意译:不拘正文和语法结构的翻译。(2)串讲:就是把句意连贯起来,作概括的讲述。它可以针对一个句子,也可以针对一群句子。c点明含意。点明含意,指不解释句子的字面意义,只是指明句子内容的实质,即所谓“言外之意”。(3)阐述章旨。章旨,指诗文篇章大旨。(4)、释成语典故。a解释成语。古籍中的成语,多是前人的名篇或名人的语句,也有不知来源的古语,也有流传的谚语、俗语和格言。历代训诂学家或解释其来源,或解释其意义,或解释其引用者的用意等。B解释典故。其中包括两项内容:解释某些诗文中隐含的故事;指出诗文中某些典故的出处。

(三)   (三)       说明语法修辞和分析句读。为了准确解释词义和文义,训诂工作还常解释相关的内容,包括一解释语法 a、解释词语的顺序b、解释介词与宾语的位置c、解释否定句宾语的位置d、解释押韵倒语  二、讲解修辞a、指明比喻  b、指明替代 c、指明避忌 d、指出双关 三、分析句读。分析句读,就是给古书断句标点。

 

二、古代有几种注音方法?举例说明。

(1)、描写法。直接描述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如:

A横口 踧口(《释名·释天》):风,兖、豫、司、冀横口合唇言之。……青、徐言风,踧口开唇推气言之。

  B长言 短言

       《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

 

C内而深、外而浅

《公羊传·宣公八年》:“曷为或言‘而’,或言‘乃’?‘乃’难乎‘而’也。”汉·何休注:“言‘乃’者,内而深;言‘而’者,外而浅。”

《春秋》鲁宣公八年“雨不克葬,庚寅,日中而克葬。”

《春秋》鲁定公十五年:“雨不克葬,戊午,日下侧乃克葬。”

 

(2)、“读若”、“读如”法。“读若”法是以某字的读音为标准,指示人们照这个字的音去读即可知其音的方法。如:《说文》“莠,禾粟下生莠。从艸,秀声。读若酉。”

《诗·郑风·大叔于田》郑笺:“忌,读如‘彼己之子’之己。”

(3)、直音法。以同音字来注音的方法。如:《尚书·秦誓》:“番番良士”,陆德明《释文》:“番音波”。

《左传僖公四年》:次于陉。唐·陆德明《经典释文》:“陉,音‘邢’。”

(4)、反切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

《广韵》:中,陟弓切。原,愚袁切。

《广韵》:东,德红切。

《广韵》:尧,五聊切。

三、什么是反切?

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有时单称反或切,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例如,《广韵》“冬,都宗切”(以下凡不注出处的反切均出自《广韵》), 就是用“都宗”为“冬”注音。用作反切的两个字,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 简称切上字或上字, 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或下字。“冬”是被注音字,所以叫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

    反切原理  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

   

四、为什么说解释词义是训诂的核心工作?

词是句子组成的基本单位,要懂得句子的意义,首先要了解词的意义。因此准确的解释词义,就成了训诂的重要内容。黄侃:“训诂之事,在解明字义。”

、古书注释中释句的方法有几种?

 (一) 翻译

1、 直译。直译指译文与正文词义大致相应,语法结构基本相当的翻译。如: 《诗 · 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楚?”毛传:“激扬之水,可谓不能流漂束楚乎?”

     2 、意译。不拘正文和语法结构的翻译。《诗 · 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毛传:“石虽坚,尚可转;席虽平,尚可卷。”

(二) 串讲。就是把句意连贯起来,作概括的讲述。它可以针对一个句子,也可以针对一群句子。如:

 《诗·周南·关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毛传:“言后妃有关睢之德,是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

(三) 点明含意    指不解释句子的字面意义,只是指明句子内容的实质,即所谓“言外之意。” 《诗·小雅·小宛》“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郑笺:“衰乱之世,贤人君子虽无罪犹恐惧。” 


关键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