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登录
四川成人和教育管理有限公司 - 笔记串讲 - 经管类 - 3335公共管理学 - 浏览文章

03335公共管理学复习资料5

2016/5/30 16:13:190人浏览0评论

三、名词解释与辨析
1.公共问题与公共政策问题
参考答案:公共问题的基本特征是公共性,它超越了个人特定的环境和范畴,而与人类整个的社会生活、制度和全部历史有关,同时也与既定社会中的大众的价值、观念和利益相关。这些也是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特征。公共政策问题是通过公共活动能得以实现的未实现的需要、价值或改进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政策问题具有选择性、动态性和时效性。公共问题不等于公共政策问题,公共政策问题只是诸多公共问题中的一部分。公共问题成为公共政策问题的条件是:公共问题促使人们行动,特别是向政府及公共部门表达,同时该问题又在特定政府权限范围之内,在特定时期被列入政府政策议程。

2.公共政策制定与公共政策执行
参考答案:公共政策制定是指包括从政策方案规划设计、政策形成到政策合法化在内的一系列步骤的过程,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机构是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主体。公共政策制定是整个公共政策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公共政策制定的流程包括宏观的政治体系中的政策制定流程和微观政策规划与设计的流程。公共政策执行是将已取得合法化的政策方案付诸实施,将政策内容转变为现实,以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因此,政策执行既是整个公共政策过程的重要阶段,也是政府公共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

3.公共政策分析
参考答案:公共政策分析是通过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来进行的,旨在认识政策形成原因、理解政策内容和价值、深化对政策过程的认知、研判和评价现有政策得失、寻求改进政策效率和质量的方法路径的一种研究方式和研究工作。

4.公共政策工具
参考答案:公共政策工具又称为治理工具或政府工具。在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发展进程中,改革者倡导用私营工商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来改进公共部门的管理,如合同出租、契约外包、公私合作、凭单制度、使用者付费等等。当这些管理工具被应用于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时,实际上也就转化为政策工具。

5.公共政策评估
参考答案:公共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过程的运行方式、效果、效益、效率和公众回应等进行绩效评估和价值判断的活动。政策评估旨在为改善公共政策质量、改善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方式提供必要的信息,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6.公共政策定量分析方法与公共政策定性分析方法
参考答案:公共政策定量分析方法是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对有关的数据资料进行加工处理,据以建立能够反映有关变量之间规律性联系的各类预测模型的方法体系,它侧重于并且较多地依赖于对研究对象的测量和计算。公共政策定性分析方法着重对分析对象进行“质”的研究,即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依靠专家的知识、能力和经验来对公共政策进行评估与判断。

四、简述题
1.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政策工具选择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参考答案:政策工具的选择需要考虑如下方面:第一,应基于以公共理性为主导的多元综合理性的原则;第二,应与政策环境相适应;第三,应能有利于协调政策目标群体,即政策受众的当前利益、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第四,政策工具的选择应具有灵活性,针对某一政策问题是选择使用单一的政策工具抑或是综合应用多种政策工具,或是以一种为主其他为辅,取决于对以上三方面的条件要求满足的程度;第五,政策工具的性质和效用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受到环境和目标群体变化的影响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对有关工具的使用方式或使用力度应及时予以调整。

2.简述公共政策发展的价值取向。
参考答案:公共政策发展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
(1)公共性。“公共性”是现代公共政策重要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说,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旨在整合和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以实现、增进和维护公共利益。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体现为政策制定的公共利益取向、政策运行的公共服务导向以及政策过程的公共参与性。
(2)合法性。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可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形式上的合法性,即合法律性,二是实质上的合法性,即政治学意义上的合法性——公共政策得到公众出自内心的认可和接受。公共政策发展的实质性的合法性应符合以下规范:价值的正当性、目标的可理解和可接受性、绩效。
(3)有效性。公共政策的发展应当体现有效性。这就意味着,公共政策规划、制定和发展在满足公共性和合法性要求的基础上,还必须实现有效性——正确合理的公共政策能够得到及时、完全和有效的执行,能真正实现政策目标。
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公共政策发展必须以公共性作为首要的价值导向,在公共性价值目标的导引下追求合法性和政策资源分配的高效率。

3.简述公共政策定性分析方法。
参考答案:公共政策定性分析方法主要有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交叉影响分析法和脚本写作法四种方法。
(1)头脑风暴法(brain storming)。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BS法、专家会议法,是通过专家微观智能结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启发所引起的“思维共振”来获取决策的信息和意见。运用头脑风暴法旨在保证群体决策的创造性,提高决策质量,是改善群体决策的一种典型方法。
头脑风暴法又可分为直接头脑风暴法(通常简称为头脑风暴法)和质疑头脑风暴法(也称反头脑风暴法)。
(2)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德尔菲法是借用Delphi,即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之地来命名的一种政策行动预测方法。德尔菲法依据系统的程序,让专家匿名发表意见,即专家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多轮次调查专家对问卷所提问题的看法,再经过反复征询、归纳、修改,最后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来作为预测结果。它的主要特点一是匿名性;二是巡回反馈。
(3)交叉影响分析法(cross
impact analysis)。交叉影响分析法又称交互影响矩阵法,是试图建构一种新方法以使得在一个预测集之中的一个事件的概率可以根据与被预测的事件之间潜在的相互作用得以判断。这种方法根据事件发生或不发生来对未来事件的发生概率进行判断,其目的在于对那些促进或阻碍其他相关事件发生的条件加以确认,通过考虑事件的相互作用来预测事件发生的概率,它依据的是条件概率原则。
(4)脚本写作法(script writing)。脚本即政策研究者对有些将要发生的情况进行的描述或预言,而这些情况与研究者所要分析、设计和评估的系统或政策密切相关。脚本写作是通过对从现在到未来某个时间的假定(例如5年,10年)来编写脚本,将有关信息和对未来的假设等材料进行组织,以得到对未来的预测描述。

五、论述题
1.论述政策执行失控的主要表现、原因以及矫正措施。
参考答案:(1)公共政策执行失控的主要表现:1)政策敷衍。政策执行者只做表面上的应付和宣传,并未采取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去落实。2)政策附加或阻截。即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没有真正依照政策规定的实施对象、范围、目标和力度进行,而是受制于某种利益的需要。这样的政策执行使政策的完整性、合理性甚至合法性受到破坏,使既定政策达不到应有的效果。3)政策抵制。政策执行者从局部或自身利益出发对某些政策有意不执行或变相不执行。4)政策扭曲。政策执行者对政策精神或部分内容故意曲解,为己所用,以对自身有利的方式解释政策,或以扭曲的方式执行政策。
(2)公共政策执行失控的原因主要是:1)对政策执行的总体力度及推进速度、进度实施控制、管理的权限;2)以组织的变更体现政策取向和政策执行,如某些行政部门的撤并、重组或设置会相应地加快、加强或迟缓、弱化政策执行的后果;3)行政部门内部组织运行机制的调整可能影响政策实施;4)行政机构与政策目标群体之间的关系与沟通程度也影响政策执行的效果;5)传统管理方式遗留的弊端在新时期社会利益矛盾和冲突的平台上会进一步放大并对政策执行产生不利影响。
(3)矫正公共政策执行失控的措施主要有:1)加强公共政策执行体系的组织建设。一方面要减少政策执行机构的组织结构层级,使之扁平化、网络化,简化政策执行程序;另一方面要理顺政策执行机构组织内部及其与其他组织机构的关系,加强相互间的交流互动,使执行体系运转得更为协调,政策执行获得制度保障。2)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这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规范的、法治严明的公务员制度和公务员体系来实现,包括完善公务员的选拔任用、培训开发、绩效评估和晋升制度,加强对公务员的职业伦理与道德教育,使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能内化成为他们行为的准则,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3)强化对公共政策执行体系的监控。强化对政策执行体系的监控是指对政策执行全过程的科学预测和对实际执行状况的及时跟进督察,完善相应的政策预案或应对措施,加强执行体系与公众及各种社会团体的沟通,加强责任机制建设等。4)促进公共政策执行的法治化和民主化建设。政策执行的法治化有利于政策执行的规范化,防止官员因其自利性可能导致的滥用自由裁量权,克服主观随意性;政策执行的民主化有利于公众对政策的认同和目标群体对政策执行过程的监督,防止政策偏移和政策目标错位,以利于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2.论述政府与公众之间政策沟通的途径、障碍及其解决方法。
参考答案:(1)政府与公众间的政策沟通途径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1)政策发布和信息公开。政府角色定位的转变要求政府以积极负责的方式处理与公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决策。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及时进行信息公开和政策发布。
2)政策反馈和信息反馈。这是公众向政府有关部门,政府中的下级执行部门向上级主管部门进行的反馈。反馈的主要内容是对政策内容、政策执行方式和政策执行后果的意见或建议,以及与政策过程有关的其他信息。
3)双向互动的政策沟通和政府回应机制。双向互动式的政策沟通成为新的重要沟通途径。这是现代参与式民主和协商式民主发展的重要体现。双向互动式的政策沟通提供了现代社会实现政民互动的新模式,政策沟通可以通过建构双方平等对话的平台,直接而迅速地传递政策信息、解答政策疑问、表达政策意愿和化解政策矛盾,以便及时调整政策或政策实施方式以适应政策的现实环境。
(2)政府与公众之间政策沟通的障碍:
1)沟通的技术障碍,主要表现为政策信息传递过程中由于难以克服的技术因素而造成的信息的耗损或失真等问题,以及由于受到技术发展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公众参与沟通的方式还不同程度地受到限制甚至无法实现。
2)沟通的心理障碍。主要是由于传统政治体系的权力本位、官本位、管制本位与等级观念以及政策信息的封闭性增强了决策者及其决策过程的神秘性,这种神秘性加深了公众对政府的隔膜感,强化了部分公众对政府的盲从。此外,传统的控制式的政府管理模式所导致的政府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的专断性和随意性,以及政策过程透明度的缺失,不仅对政策形成带来不良后果,而且也削弱了公众对政策过程的信任基础。公众作为政策目标群体对政府部门和公共政策体系认同感的缺失或缺乏将可能诱发非常规性的逆向反应,使其拒绝接受甚至排斥正常的政策信息传递,产生政策沟通的心理障碍。
3)沟通渠道的阻塞。一是由于制度的缺失,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待于建立和健全;二是政府与社会之间良好协调互动关系还有待于发展推进,政府与公民社会合作治理的格局尚未形成;三是由于信息、技术、人力和物力等各种资源的限制,传统决策体制与观念的影响,以及一些政府、政府部门或官员对既得利益的维护等原因,可能造成政策信息的流动被阻塞、截流或扭曲的严重状况。例如,公众的意愿表达受到压抑、弱势群体上访无门或受阻、电子政府运作迟缓、听证过程受权威部门导向等。
(3)针对以上种种沟通渠道阻塞的情况,采取的治理措施包括:
1)加强政策沟通的制度建设,特别是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使政策沟通的制度规范成为政府与公众的共识和共同的价值。
2)促进社会自治团体与第三部门的发育和成长,使之成为与政府进行政策沟通的重要民意组织。
3)通过多种力量推动和加强对政府及政府部门的有效监督与制约,促使其转变观念,增强以民为本和以服务为本的意识,加快建设和完善政策沟通渠道,使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政策沟通能真正实现畅通无阻。


关键字:
网友评论